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大约五六年前,我写过一篇“字如其人”的游戏文字,虽然只是娱乐,毫不夸耀的讲,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时因为这个话题立刻有人做了“文如其人”的文章,不记得当时自己持怎样的观点,应该很不成熟,现在旧话
大约五六年前,我写过一篇“字如其人”的游戏文字,虽然只是娱乐,毫不夸耀的讲,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时因为这个话题立刻有人做了“文如其人”的文章,不记得当时自己持怎样的观点,应该很不成熟,现在旧话重提,自己怎样的想法已经很明朗了。

我一向以为,语言交流,及肢体语言的交流的效果比较的形式化,因为从很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变得很不单纯,所以语言及肢体语言虽然是我们表达的工具,同时也逐渐演化成掩藏自己的手段,所以要想通过这两种交流方式了解一个人是不太可靠的。但是它们又是我们最普遍的交往形式,那么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而“字”——即笔迹,及“文”——即文章,是最能够细腻、清晰的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变化的,即便伪装也能够发现他伪装的痕迹,而且伪装往往是特定时期的特别行为,其他时候他必然会回归到本性上来,否则他的生命力异常脆弱,我想没有哪一个会期望自己短命的吧。

“字如其人”是一种自我的真情流露,一笔一画怎样的结构都是经历了大脑复杂的思索的,或者讲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手,而“文如其人”也有着同样的道理,不赘述。

但是许多人提到了“文”与“人”并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尤为争议的是周作人这个例子。这里摆述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这里的“文”是适时的文,非一成不变的,因为人总是受着外环境的变化,而至使心理受着一定的影响。但是,他每一阶段的“文”都仍然再现当时的“人”,即是说“文”总是紧紧追随着世事的变更,所以,从周作人早期的杂文来看他也是富有激情的爱国者,并不能因为他“附逆”就草率的批判他的人格。

其次,正因为世事的种种变故、以及受其影响的人的心理的微妙的变化,“文”是因时而变的,所以做为读者,做为旁观者,只有全面的阅读了他的文字,并且经过了理性的思考之后,才有资格,才有可能解读得了他,为什么说“有可能”,因为“解读”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个个人能力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大骂周作人,必定都是没有读过他多少书的,而有些人,譬如止庵这样的,并不会急于下结论,一方面周作人的书浩如烟海,另一方面周作人的博大、深刻不是几十年就能够吃得透的。

既然提到“文如其人”的争议,倒是倒影出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性格过于毛糙了,好发议论,却不善于求解,不善于思考,所以争论看不出是争论,倒像是撒泼,若是将这样的时间挤出来读几本书,不但解了惑,或者还能够修炼身心。

2007年5月30日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