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作为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戛纳迎来了自己六十年的华诞。寒来暑往,岁月轮转,每个电影节都用一圈圈的生命年轮,铭刻下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征。戛纳也不例外,当我们回首它六十年里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挟带着它一往无前
作为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戛纳迎来了自己六十年的华诞。寒来暑往,岁月轮转,每个电影节都用一圈圈的生命年轮,铭刻下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征。戛纳也不例外,当我们回首它六十年里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挟带着它一往无前奔跑的,总轮番转悠着四个“驱动车轮”。

第一轮:政治解读。任何艺术都无法脱离政治的大背景,纵观戛纳的金棕榈获奖影片,我们会发现,标榜为艺术的戛纳并没有无视风云变幻的政治热点,在它的一长串浩繁的片目中,积淀下时代进程中的一个个浓烈的政治遗痕。《雁南飞》(1948)对二战的重新审视与回顾、《陆军野战医院》(1970)对朝鲜战争的辛辣讽喻、《现代启示录》(1979)对越南战争的单刀直入的剖析,《地下》(1995)对南斯拉夫解体的寓言化的表述,直到《华氏911》(2004)更直接地用带有强烈主观意图的政论式记录风格刷新戛纳既定的标准,无一不让戛纳体现与“政治共舞”的特点。即使《黑暗中的舞者》(2000)中令人柔肠百结的悲剧之源,也被电影上溯到女主人公逃出的国度捷克这一社会根源。而同样,中国唯一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霸王别姬》(1993)也以它强烈的对社会参与的政治色彩而赋予了影片以丰厚的现实意义,这显然也是它能捧回大奖的一个重要因素。戛纳像所有的国际电影节一样,并没有唯艺术独尊,而是始终对把镜头瞄准世界热点的影像创作保持高度的关注与热情。

第二轮:人性揭示。这一类影片颇受戛纳电影节的青睐,各国电影工作者借助各自丰厚的人文传统及精神分析的底蕴,在探讨人类生存与情感的深刻层面上,打造了耐人寻味、尺幅千里的艺术精品,戛纳电影节以其高举的艺术的旗帜,自然不会错过这些隽永、细腻而真实的人性光晕,并给予它们最不遗余力的张扬与标举。《永恒的一天》(1998)中对生命的全景式的回顾,《罗塞塔》(1999)对下层民众生存状况的揭示,《儿子的房间》(2001)与《孩子》(2005)均把关注焦点对准了父子关系,从中展现出亲情的碰撞与人性的深度,这些影片通过戛纳电影节的彰显,展现了电影镜头深入到人的丰富“内宇宙”后所呈现出来的异彩纷呈,借此电影跃过了最浅显的表面的影像层面,而拥有了灵魂窥视镜的功能,而真正的电影魅力正是从这里迈出了步伐。

第三轮:影像创新。戛纳电影鼓励创新,《低俗小说》(1994)虽然在情节上是各类罪案题材的大拼盘,但是电影叙事上的次序颠倒,扩大了影片的叙事空间,戛纳对它的嘉许,反映了电影节对电影影像与结构创新的期待;而同样在人物视角上大做文章的《大象》(2003)再次获奖,也反映了戛纳电影对于电影叙事创新的瞩目,这部影片虽然反映了美国校园里的枪击事件,但是电影并没有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剖析与揭示,电影更多地通过镜头的主观视角,引领着观众去体验同样事件对于不同立场的影响与映射,实际上电影更多地展现了电影镜头所能达到的表现社会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戛纳电影节对于电影本体创新的关注动机。

第四轮:异类冲激。像所有的艺术至上主义者一样,戛纳也不惜用它的标心立异来参与对前卫艺术的哄抬的行为中。它对反宗教题材的《比里迪亚娜》的褒奖引起轩然大波,而争议不断的《不可撤销》、《棕兔》等影片均能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认同,都反映了戛纳的宽容的胸怀,也体现出戛纳愿意在艺术的范畴里给予更多的出轨与前卫予以支撑点。有容乃大,戛纳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