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最近,我正在阅读在旧书市买的《人物》杂志月刊,那上面,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我读得津津有味。我愿意了解过去,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人物》1986年第一期上,有汪东林写的《访梁漱溟问答录》,有《围困长春
最近,我正在阅读在旧书市买的《人物》杂志月刊,那上面,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我读得津津有味。我愿意了解过去,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在《人物》1986年第一期上,有汪东林写的《访梁漱溟问答录》,有《围困长春战役的回忆》一组文章,有肖劲光写的《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有曾泽生写的《起义纪实》,有刘浩写的《奉派进城》,有郑洞国写的《放下武器》。
梁漱溟是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他十八岁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加入了京津同盟会,当过《民国报》的记者和司法总长的秘书。后来,应蔡元培聘请,进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著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等多种著作。抗战期间,他应蒋介石之邀,为国民参议员。在此期间,他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彻夜长谈。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一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六届政协常委。
他对“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先生评价很高。他说:我一直认为,蔡先生的了不起,不单是他的学问,他的品格,而首先在于他开创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效后来,为世人所公认。蔡先生主张“兼容并包”和提倡“学术自由”。在任用师资上,他聘请了大量新派名家,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周树人、陶孟和、顾孟余、钱玄同、高一涵等等。但同时又有旧派学者。
梁漱溟先生,本来是没有学历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自学成材的。能够聘请他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学,可见蔡元培先生是不拘一格聘用师资的。
通过梁漱溟先生的回忆,给我个人的感觉,一个是对蔡元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也知道,蔡先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用人上,都是值得称道的。就好像我读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时的那种感觉一样。《二马》故事的背景,是八十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很像当今的中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不是工交车,就是出租车,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就是如何赚钱,稍微有点文化的,见面必言写书、出书之类的。八十多年前的英国,与如今的中国,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我的感想,老舍先生意识的超前,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与用人的准则,形成了很好的对照,想到这里,我不禁要感慨,要思索了。
在解放长春的问题上,通过几个人的回忆录,给我的感觉,在和平解放长春的重大问题上,除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起了重要的作用以外,曾泽生先生起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历史,是人类自己书写的。经历,是个人行为的最好见证。
读了历史,难免产生一些想法的,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的想法,都是可能的。读史鉴今,是读史的根本所在。梁漱溟先生的经历和他对当代历史名人的评价,是他自己经历的结果,也是他自身的感觉所致。一个人的经历,一个人的感觉,都是促成自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梁漱溟先生爱国、进步,能够在风云变幻中站稳立场、把握自己,与他的思想,与他对于事物的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曾泽生也是这样,他虽然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是,在重大问题的抉择上,是做到了很好的把握的。处理这样的问题,在常人看来不容易,在个人来讲,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但是,最终,还是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
现实,也是历史,只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伟大时代,把握自己,很关键,很重要。我们很好地认识人,很好地认识事物,很好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做到既利于个人的发展、进步,也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也可以大言不惭地对世人说,我经历过什么,我对什么人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那时,后人们将会说:这个人真的不错,爱国,进步,个人,也是有作为的。后人的评说,虽然当事人听不到了,但后人们理解,也就很值得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