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而不坠,靠的是孝道和师道。很难想象,当一个人,当一个孩子、学生连父母、老师都不恭敬的时候,他会学到哪里去,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无人承传道德、学问,人类文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而不坠,靠的是孝道和师道。很难想象,当一个人,当一个孩子、学生连父母、老师都不恭敬的时候,他会学到哪里去,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无人承传道德、学问,人类文明如何绵延?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百善以孝为首;二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华夏文明。是何原因?二战前夕,欧洲一些专家学者,为此作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教!而我们知道,中国素来是以孝悌传家。

《大学》告诉我们:“德者,本也”。孔老夫子在《孝经》里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孝是“根”中的“根”,做人做事、教育要从“根”——从“孝”开始。我们知道,“根”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启发我们的孝心不可忽略,尤为重要。《孝经》教诲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当一个人具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懂得报答祖国、父母、老师的恩德时,他不敢对不起父母、老师,他就能体会别人父母、兄长的辛劳及不容易,他会时时为别人着想,他的自制力、自学能力自然会提高,他的智慧也将随之增长。与其给他“水”喝,不如挖掘、开发他自身源源不竭的“甘泉”。古今历史,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这一点,“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教学经验,及海南省海口监狱的教学效果是个很好的说明(CCTV-12[第一线]于今年3月24日曾报道过海口监狱的教学效果)。连犯人都能教得好,还有什么人教不好?还有什么人不能改善呢?《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由此,又可见教育的重要性。《礼记?学记》这篇重要的教育哲学,开篇第一义便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孝:“老”字头,“子”字底,“儿子”背着“老子”。老一辈(上一辈)和子一代(下一代),融为一体,叫“孝”。而上一辈还有上一辈,下一代还有下一代。因此,一个字就包含了我们每一人、每一代的责任——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孔老夫子是个典范,他“述而不作”,他说他只是总结、转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承上、承前)。而他的启下、启后,他的影响,我们都看得到、感受得到。他的子孙后代,到世界各地演讲、交流,上台第一句:“我是孔夫子第X代子孙。”底下马上响起一片掌声,经久不停。有的更是忍不住激动,站起来鼓掌。范文正公的后代亦如是。

司马光先生说的好:“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林则徐先生说:“子孙若如我,留财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财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本末倒置了吗?

拿什么传承?孔夫子、佛陀、范文正公、司马温公、林则徐先生等都是明白人!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