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评说易中天
作者:降升时间:2025-02-04 07:48:48热度:0
导读:我过去写评论多是写些已故名人,直感太少,那样写来多是从他们的书籍或别人的评说中去把握,这样的评说,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这两天,刚好遇上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我听了他三次讲演,另加上所看
我过去写评论多是写些已故名人,直感太少,那样写来多是从他们的书籍或别人的评说中去把握,这样的评说,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这两天,刚好遇上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我听了他三次讲演,另加上所看了几本他的书和一些电视节目中的形象,大概把这“家伙”的性格和形象有所了解了。
恕我把易中天称为“家伙”,这不是不尊重他,而是他太像我的哥们弟兄了,这样称来既亲近又好评说他的性格,就里我得编个故事来开评说易中天先生。
这个国庆长假,我约了几个老知青跑到一个僻静乡场上去玩,这儿是我们当年呆过三年的农村乡下。三十多年前的乡场风景早已不在了,取而代之是闹热的乡镇,我们几个当年的老知青,如今大多已过六十岁了。我们不由穿街走巷去寻找当年的旧迹,回忆那过去的时光。突然,我们屁股后面响起了急促的轿车喇叭声,我们不由在窄小的街边让了又让,可那轿车还是直逼我们的屁股。
“真是大套!是谁这样不讲理”我们几个不由冒起火来
“有钱所?傻冒!”我们想找那车主评理,几个老知青干燥起来。
“呵呵,你们几个瓜娃子,老子按了这么久的喇叭,都认我不出来。”车主下来说边笑边骂地说。
“哦,是你所,易中天,你这家伙,怎么也跑回乡场上来玩了。”我不由大吃一惊大叫道,原来易中天是我们当知青时的狐朋狗友。
“呵呵,易泥鳅。”一位老知青一口气地喊出易中天的外号来。
“呵呵,王麻子、张丘八、高锅巴、徐半仙、史耗子、何巴眼,真凑巧,把你们逮个正着。”易中天用手指点着我们几个老知青说。
“易中天,你娃火了啥,易泥鳅,你成了大名人了。还认得到我们这些穷哥们。”我上前拉着他的手说。
“那是,那是,共同粪战,修地球的老战友嘛,怎会忘了呢?好不易过节躲到乡下来。想不到在这里遇上你们几个了,呵呵――呵呵――”易中天一脸灿烂样子说。
“哦,这就是网上说你买的豪华轿车?”我欣赏着那车说。
“不好意思,自上百家讲坛上那魔鬼床后,就靠卖口水挣了点钱,就买了这台御轿。”易中天笑着说。
“嗯,易泥鳅,别把我们当知青时的偷鸡摸狗的事搬到百家讲坛上说哟。”高锅巴笑呵呵地说。
“你小子那点坏水,那登得上大雅之堂哟”易中天不停地笑着说。
“网上就要说你同王麻子欠人家的钱,还懒账的事。呵呵,你这家伙,泥鳅样的滑,还是被人逮到了?”张丘儿说。
“唉,做教授难,做名人更难!”易中天一脸坏笑地说。
“易泥鳅,还在哥子们面前说鬼话,你难啥?你竟偷着乐,你看这日本鬼子的样子,狡猾,狡猾的”何巴眼说。
“嘘!别闹了,兄弟们快去那车上看一下,是否有几个漂亮的小妞子没有?”我说。
“绝对没有,我易中天是个什么人,名人绝不做小人的事?”易中天一本正经地说。
“电视上,好多漂亮主持人巴结你,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的时候”徐半仙调笑地说。
“胡扯吧,知乎者也,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桥还是那座桥,车上还是坐的还是俺的那个黄脸婆”易中天故意紧张地说。
“正可谓,无风不起浪,网上说了,嫁人就要嫁易中天,你娃在老知青面前,还不从实招来。朕下旨,拉下去实行廷杖。”我大吼一声说。
“皇上,那全是绯闻也,老臣的茴香豆不多也,呵呵,呵呵”易中天学着孔乙已的腔调说。
“呵呵,这易泥鳅还是那样老奸巨滑的,不进油盐。”徐半仙说。
“别闹了,哥子们找个地方吹老侃去。你看‘皇军’的密探到处是,要是被逮着了,就不好玩了。”易中天手往上一指。
“对,对,我们得找个地方研究下地下工作。你们看乡镇上到处张贴有易中天的广告牌,要是被镇上的官员或记者们知道了,我们就不好玩了。”我说。
“八格牙路,悄悄地找个茶馆。费用的,我的买单。”易中天学着《地道战》中的鬼子话说。
“呵呵,明白,太君,开路,开路的。”我们几个拥着易中天进了一个茶馆。
好了,现在来让我来评说易中天。易中天这家伙,我认为是“百家讲坛”节目里的最好玩的,也最逗的学者了。用他自已的说法叫“假不正经”,说白点就是好玩。可千万别把“玩”,当成胡扯和信口开河了。我说的好逗,就是他总爱掺杂些时尚怪味,让人会心地发笑。如他称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称别人假冒他的大名写文章是拐卖“人口”,称记者胡编乱说是“三聚氰胺”的假奶粉报道。
“百家讲坛”的火起也是因易中天的《品三国》开始走红的,从而掀起了“国学热”,还影响到整整一代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回归浪潮,易中天的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易中天第一次把大学讲学形式推向了全国性的大众,他用他独特的体态语言和个性语言,把僵硬的学术知识变成了一种曲艺表演性的讲演节目,他把古朴、高难、深奥的中国文化道义变成了平民易接受的知识。使原本只有高校专业性的传统文化普及到了全国大众中间。当然,这不能说是他个人的功劳,实事上百家讲坛这节目因易中天的走红拉近了学者与观众的距离。
易中天为什么火?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社会氛围严肃得太久了,人们每个人都是绷着脸,从我们这代人起,阶级斗争天天讲,那是人整人的局面,怀疑和猜忌笼罩着每个人的面孔。而我们的下一代是八十后,九零后,这代人都是独生子,宠爱有加,寄予厚望,是争文凭的一代,也是残酷竞争的年月,搞得人人都严肃。因为老一代文化上的失落,逼迫地强加在下一代人身上,他们也是在父母的威逼下在苦苦地挣扎在书本里,相应来说,我们的下一代几乎没有玩性。但是人们天性中仍有一股暗流,它在呼唤着一种既轻松又省力的学习氛围。所以易中天这一出来就领导了潮流,这并不是易中天就是巨人了,而是正好开启了人们轻松学习文化的阀门。第二是精神需求的合拍,自文革后,国人那种精神上的空虚凸现。个人价值观突出,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茫然,需要有个依附点。信仰危机最突出,人们在心底里渴望一种依托的殿堂。正好国学的疲乏,使人们在民族、宗法上得到回归,从而掀起了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第三是国民文化兴趣的激发正当时,比如古典名著的电视片的出现,引导着又一代人的释读难度,因文革中隐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