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笔下的一代人。顾城先生的诗已经是远近闻名了,而他笔下的一代人也远近闻名了。——题记我所要说的一代人是80到89年的一代人,也就是近年一直聚焦的80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笔下的一代人。
顾城先生的诗已经是远近闻名了,而他笔下的一代人也远近闻名了。
——题记
我所要说的一代人是80到89年的一代人,也就是近年一直聚焦的80后。
众说纷纭80后。
就财富人物而言,李想、高燃、赵宁、戴志康、茅侃侃算是佼佼者了,都是身价过亿的富豪了。更让人吃惊的恐怕还是茅侃侃仅以初中文凭,自创Majoy项目,成为北京爱航工业公司的首席架构师兼首席执行官、Majoy总裁。
然而,说起80后,恐怕第一个让人想到的人物还是韩寒吧。那块熠熠生辉的上海大金子。
从2000年到现在,关于韩寒、关于80后的文字写了八年,评论也评了八年了,虽然这两年都开始喧嚣“泛90”了,但80后仍是一大热门,关于韩寒,我还是想说点什么。
无可厚非的,韩寒崛起了一代人。
他自诩为一块上海的大金子,其实他更象一把火,一把燎原之火。
他的狂傲不羁,他的不屑一顾,他的叛逆(报纸上搬下来的词汇,其实我一直不喜欢用叛逆来形容一个人,不太恰当。)点燃了80后一代人内心深处的狂傲不羁、不屑一顾和叛逆,勾引着每一个人对自由、自主、自我的渴求。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象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一样,站在高冈上,振臂一呼,下面应者万千,都深有同感。其实如果在古代,韩寒应该是一方霸主,他目光敏锐,而且敢于站出来做那个振臂一呼的人。
就在同学们还都不管甘心不甘心都情愿忙碌在高中的紧张的生活中的时候,他甩甩手离开了,走的那么潇洒,那么酣畅淋漓。
“我要休学回家写小说!”在之前的我们、老师们、家长们眼中看来,多么荒唐,多么无稽之谈的一个理由,韩寒就走了。
当然,当时的我们,所有的人恐怕都不会想到韩寒真的是一块上海的大金子。
如晴天霹雳般地,韩寒的名字在上海、在整个中国炸开了锅,敲打着每一个中学生的心灵,乃至整个教育界都为之动容。以诙谐、幽默、调侃近似耍无赖般的腔调玩弄文字、展示出自己的才华、释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一时之间在中学生中刮起了一股“韩寒风”。
韩寒走出了课堂,他的文字却走进了教科书(《零下一度》自序入选2001年语文教科书。),他的思想走进了中学生的心灵,勾引着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灵感,也坚定了每一个文字爱好者的信心和信念。如暗夜里的一盏明灯、如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于是如雨后春笋般地,青春文字迅速崛起。
继之而来,再经过锅敬明的洗礼,一批还在念高中的文字爱好者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锐意进取,向文学这座象牙塔迈进。终于“80”一说在圈内流传开来了。
韩寒对于文学,特别是“80后”文学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他开辟了“80后”文学的先锋途径,让“80后”这一代人在文学界迅速崛起。(在我的想见里,我把它们定义为文学,不管“韩白”之争的结果如何,韩寒的文字已经够文学的了。)
有一个成语叫做“抛砖引玉”,恐怕用在韩寒身上不太合适。他是抛出了一块“上海的大金子”来引玉。良玉固然好,然而,玉引得多了,难免良锈不齐,何况还会引来更多的破砖烂瓦。
那天我去一家咖啡店喝咖啡。我喜欢到那家店里喝咖啡,很不错的格调,加上很漂亮的服务员。我喜欢静静地看着她忙碌,人多的时候她会跑得额头上浸出晶莹的汗珠,很妩媚的样子。算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暗恋吧。
然后进来两个男的,其中一个跟那个女服务员显得很亲热,所以就不地特别留意。他们就坐在我的旁边,很容易就听到了他们的对白。
其中一个男的指着另一个男的说:“这是我的朋友晨树。”然后又指着那个女服务员说:“这是我女朋友的妹妹,Susan。”
“Susan?韩寒《三重门》里的人物,你很喜欢韩寒吗?”那个叫晨树的人说。
“当然了,喜欢的差点疯掉。她高一上半学期的时候看到韩寒的书,迷得不得了,听说韩寒已经休学了,她就立马也不去念书了,整天到晚就喜欢写东写西的,还说自己是什么韩寒第二呢?总之梦想着在80后插上一脚。”Susan未来的姐夫说。
“要你多嘴。”Susan给了她未来的姐夫一个白眼。
“彼此,彼此,不过你还是差了点,我也是高一的时候看到韩寒的书的,不过我还是苦苦地等到高二才休学,因为韩寒也是高二休学的,”晨树说。
“真的啊?那你是韩寒第二吧!我只好屈居第三咯。”Susan道。
这些对白如果让我的中学老师听见,估计得说“俩疯子”,但是我听了却深有同感,相间恨晚的样子。我高中也没有念完,也是一个韩寒迷。那会儿四维已经很有名气了,我总是在韩寒跟四维的书里沉浸,苟且偷生。而且看他们的书,会让我有一种总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就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高中生活,乃至写到高二的时候把自己放纵到休学的地步,基本上跟韩寒的《三重门》一个思路。我想我真的是入迷了,就象海子写诗写到卧轨自杀,张国荣拍电影拍到最后无法自拔而自杀一样,到高二我就休学了。有时候我都在日记中自诩为“韩寒第二”。而我只是一块破铜烂铁,没有韩寒这块上海大金子的万丈光芒。
中国的教育界也许真的存在着许多问题,韩寒也许很得意于自己终于摆脱了教育的束缚,但时过境迁,离开校园几年之后,我不得不说自己错了,我开始后悔自己当初就那么义无返顾地离开了自己前途无限光明的高二。
“80后”是在文学上崛起了,而整个80后一个年代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如我、如晨树、如Susan般地在做着韩寒梦,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梦想放弃了什么东西。然而真正是金子,真正发光的又有多少人?
然而,就在许多人争先恐后想向文坛迈进都跨不进去的时候,韩寒又有举动了,“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一下子又让这帮正在不懈努力仍旧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们跌破眼镜。
就在80后余热未褪的时候,蒋方舟又高举“泛90”的大旗,呼啸而至。什么“美少女作家居然不会做高考命题作文”,什么“清华降低60分录取美少女作家”一时间也是闹得满城风雨。这不得不让人想起04年时的另一个偏才考生胡坚,凭借一本《愤青时代》想进入北京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