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见众生过”
作者:梁昌时间:2025-04-17 13:55:18热度:0
导读: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不断地发现旁人的过错。看到一些人的错误言行,不如法的人或事,都会使我们生起我慢,嗔恨,见思烦恼便不断涌来。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业力,地狱在前眼不见。自性本清,因各自造业才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不断地发现旁人的过错。
看到一些人的错误言行,不如法的人或事,都会使我们生起我慢,嗔恨,见思烦恼便不断涌来。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业力,地狱在前眼不见。
自性本清,因各自造业才蒙上了尘埃。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力变现,一切法因心想生。
清末学者、思想家、朴学大师章太炎,是虔诚的佛教弟子。曾经因为说过一句过激的话,坐了一个多月的监狱。由于宿世因缘所致,坐牢期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奇异的事情,冥界的东狱大帝请他去做判官,晚上就请去冥界办公,傍晚,有小鬼用轿子来抬他,早上仍然送回囚牢。所以,他有机会见到了阴曹地府的事情。据说和人间相似,只是没有太阳。冥界有一种刑法,叫炮烙,很残酷,章太炎看了顿时心生隐恻,他马上要求东狱大帝废除此刑法。东狱大帝没有回答他,只是请他到施行的现场去看看,小鬼领他走了很远的路去看,到了现场,结果什么也看不见,于是章太炎恍然大悟,他这才明白,一切善恶因果皆个人业力所成,所谓残酷的刑法不是什么阎罗王设立的,没有造此业的人绝对看不到,这是每个受刑者自己的业力变现而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作自受。一切果报因业力致。
另外,由于各人宿世积累下来的业力差别,同样一件事情,每人的知见会有所不同。这件事对人心灵的触及力就不一样,再由于个人根基深浅和修行程度的差异,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一样,如果以善念和悲心去看待一切人和事,得清净欢喜自在,若以分别执着心观人情物事,得嗔恨与烦恼,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与识辨结果有关的一个因素,首先是目光深浅的问题。
我们常说“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成就”。认知的深度对你的一切判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凡夫的目光所能及的高度,是有限的,它受体能和心智的制约,凡夫所看到的仅是一个狭窄的人类空间,他没有能力透视过去世未来世以及人之外的宇宙空间。因为目光短浅你眼前的一切,都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相。那么什么人能看到另外维次的空间呢,修行人一定要住佛智慧,达到一个定中的境界,才可以观到。此暂且不论,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或许对理解本文论题有所启发。
唐朝律宗创始人,一代祖师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清静精严,因此人人恭敬,感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天人每天都殷勤上山来送饭。一日,窥基大师路过此山,要来拜访道宣律师。得知消息,道宣律师想在窥基大师面前露一小手,因为他早就得知,窥基大师持戒很差,所以觉得他的修行也肯定不如自己。
窥基大师因为出身官宦贵族,出家时跟师父讲了条件,说要我出家可以,但必须享受俗家的富贵生活,我要带一车书籍,一车金银,一车美女。师父都答应了。窥基大师虽然持戒不严,但非常有辩才。这天窥基大师来到山上,道宣律师就想让他见识一下他的天人供养,炫下自己的修行成果,可是一直等到过了午,还是没等到天人送饭上来,于是很丧气,只好悻悻地送走了窥基大师,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来送饭,律师责备他,昨天你怎么不送饭来呢?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哪,我哪里近得了啊。道宣律师一听,汗水就下来了,心里好生惭愧啊,简直无地自容。从此深度自省,倍加律己,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达不到一定境界,人的心智慧能是很有限的。而一切存在皆有虚妄的本质,这些浮华虚幻的东西在蛊惑我们的性灵。你所目击到的,自以为真实可靠的,往往只是肤浅表象而已,非真实虚,所以,断然不可轻言一切。修行初始,我们的自性尚被尘埃厚厚地蒙蔽,还不具备一个清净心,没有足够的佛智慧去体察和判断眼前的纷繁世界,很多时候,你悠忽之间为眼前的物镜触目惊心,其实不过是一场幻影,你是见其果而不知其因,这些幻象,像一个冥冥之中早已设好的骗局,诱使愚鲁凡夫生出诸多见思烦恼。殊不知,十法界一切法相皆因缘和合而成,缘源追朔,百千万劫,你却无所知之,所以你肉眼看到的一切并非真实,不能作为论事根本的依据,你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能成为事情的定论。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所有人皆是佛菩萨,唯我凡夫。
生活中,无论善人恶人都应该是我们修行的好老师,都是以必要的法相在教化我们,普度我们,造善者,做的是正面教育,造恶者,是反面教育,我们看到善,要心生欢喜,要赞叹,看到恶,则要潜心观摩,以此警惕自己。一个修行者,必须经常内查自己一切时中的思想意识,谨护身口意业,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最后得通达圆满的智慧果报。
这是从自我向内而言。
而当我们自己成为本论题的另一个标的物——有过错一方,就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了,既我们行事当中有了过失的时候,不能祈求众生的不见,小过错若不被人见,会铸成大错。不见众生过,是相对来说的。
面对一切外因,每个人要守住自己的内心。不看别人的过错,这是对自己的内心而言,对外,我们则万万不能祈求自己的过失不被人见,反而应该高兴所有的人都看见,并且愿意被人家斥以鄙弃,乐意承受一切罪孽造成的恶果,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消除现业,因为,过错愈是不为人见,愈能令自己生起侥幸之心,想要隐匿罪过,瞒天过海,这样就不利于忏悔和更好地修正自己。就像一个发了霉的物体,需要马上经过阳光的曝晒,才能除去霉斑,而久藏于暗处,只能继续扩大腐坏的面积,最后,整体糜烂,惜之晚矣。
话说回来,即使你所造的罪障众生全都不见,也并不等于你自己无过,若以为众生不见而忽视己过,或者视若无过,那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修行人要明事理,理事无碍则事事无碍。切勿要生出一丝半毫欺蒙众生、蒙混佛法的苟且之念,那样只能纵容罪孽的滋长,伤人害己,早早晚晚要伤一些慧命。不能对众承认己过,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甚至伤害,乾坤朗朗,丽阳熠熠,日久时,一切晦暗都会昭然自现于大地的清白。
眼前的世界光怪陆离,而我们也知道一切境界皆业力变现。所以就要时时保持一颗清净心,遇事随缘,无论悲喜、顺逆,来之则受,自在安详,不起心动念,不生贪恋、憎怨、我慢,嫉妒,谗曲,狂妄之心和一切邪见。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