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的人性化表现
作者:宾座时间:2025-02-06 04:08:48热度:0
导读: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而置身于战争中的人应该是有情的。他们不是石头,作为一个人,他们不乏七情六欲。事实上,长期以来,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因缺乏了对于人性的表达而成为咱们中国电影的一大软肋。太多的脸谱化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而置身于战争中的人应该是有情的。他们不是石头,作为一个人,他们不乏七情六欲。事实上,长期以来,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因缺乏了对于人性的表达而成为咱们中国电影的一大软肋。太多的脸谱化,太多的格式化,太多的禁欲化,都导致着战争类型电影的虚假和苍白。
我热衷于海外战争电影,是因为它们更多的是在“人”的基础上去挖掘战争的本质,去表现历史的风云,无情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我喜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喜欢《拯救大兵瑞恩》,我也喜欢《珍珠港》和《冷山》,它们都是世界电影的战争片经典。喜欢海外战争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之于国产战争电影的普遍失望。我的印象里,能令人耿耿于怀的优秀国产战争片几乎凤毛麟角,细细数来,似乎只有当年的《柳堡的故事》和《黄河绝恋》。
该如何去表现战争片中人物的情感?该如何以平民的视角去看待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近年来,很多导演一直在努力。冯小宁是一个,韦廉是一个,尹力是一个,当然,《夜袭》导演安澜也算一个。
《太行山上》,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林彪、阎锡山、郝梦麟、阿部规秀、板垣征四郎等众多历史人物鲜明的形象,客观地描写了喜烽口、平型关等著名战役,记忆犹新。也许,是韦廉导演的《太行山上》在2005年给了我强烈的印象,才冲淡了我对同样是抗战题材的电影《夜袭》的热爱。因为有了《太行山上》,《夜袭》便显得过于小气,过于“轻”。然而,安澜导演着力将惨烈与细腻相融合、将亲情伦理和人性关怀巧妙地与“硝烟弥漫”的大背景相融合,这样的表现手法运用仍让《夜袭》具备了一种特别的冲击力。它尽管没有《太行山上》那般大气,却依然不失为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电影,人性化的呈现使得整个影片洋溢着“人味”。
《夜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抗战史上,八路军陈锡联部夜袭日军设在代县南部的阳明堡机场,一举摧毁全部敌机24架、歼灭日军200余人。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胜利,削弱了日军的空中优势,有力地策应了保卫太原的“忻口会战”,并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成功范例,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斗志。如此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影片,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就会流于模式化的说教及对于历史的平面解说,流于平庸和呆板。令人高兴的是,安导用心地把握住了主题,充分利用历史的真实性、故事情节设置和呈现的艺术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可感性,很好地奉献了这一部至少没有让观众失望的战争电影。《夜袭》既有逼真、惨烈的战争场面,又具细腻、感人的情感描写,它展现的场景惊心动魄,塑造的人物生动可信,影片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
我认为本片不同一般的国产战争电影,关键在于它的切入点不同。它大题材却以小细节入手,以人物情感的彰显、特色场景的构建入手,使得全片看上去既平实感性,又悲壮凝重,节奏明快,干净利落。《夜袭》很大片段致力于人性的渲染和描画,所以它的情感戏变得十分浓烈和抢眼。比如陈团长与女记者的关系处理,从一开始的厌烦到最后的关爱;比如决死队出发前拒绝家中独子参战到士兵为参战而隐瞒自己是独子的细节描摹,都恰到好处诠释出影片的亲情伦理和人性关怀。
王挺的表演与影片的风格与导演塑造人物的意图紧密相融,出演男一号,演活了陈锡联。一个果敢、机智、刚强而又满富人情味的军人形象,一个血气方刚、可亲可敬的八路军团长,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有平民朴实随意的胸怀,更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大将风度。个性化的表演赋予了主人公个性化的魅力。
战争电影注重人性的张扬,在众多引进的海外影片中比比皆是,但在咱们的中国却微乎其微,少得可怜,即便我甚为推崇的《太行山上》和《夜袭》,其表现力还是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