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中载:“(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估计一般人照镜子引发感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中载:“(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估计一般人照镜子引发感慨,都会从唐太宗看镜子可以正衣冠的说法入手生发议论,进而引出人世兴衰之宏论。
鲁迅写于一九二五年收入杂文集《坟》的杂文《看镜子有感》,全文没有一字提到兴衰得失,而是从镜子的装饰花纹谈起,说到有些人对外来的文化的一味排斥:“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个俗字么?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不知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还是虽有而民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掉了?”此论充分反映了国人一味拒绝新生事物的闭关锁国心态。在此基础上,鲁迅再发表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不妨拿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象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这种“拿来主义”的观点后来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又进行了详尽的阐叙。
本文独辟蹊径,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读出其背后的微言大义,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得出不平常的道理,看出了一部分人的保守思想和盲目排外心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自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