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剧是写给男人们的偶像剧
作者:千子鞭时间:2025-02-03 10:57:27热度:0
导读:一大清早醒来,突然想看《红鬃烈马》。京剧,我听不懂;但是这个故事,我听得懂。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乞丐郎君千金女》,男主角是张晨光,女主角是张玉嬿,故事很动人,我很喜欢。那个独守寒窑十八年的王
一大清早醒来,突然想看《红鬃烈马》。京剧,我听不懂;但是这个故事,我听得懂。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乞丐郎君千金女》,男主角是张晨光,女主角是张玉嬿,故事很动人,我很喜欢。那个独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终于在故事的最后等来了薛平贵。这个美满的故事伴随了我很多年。可是在很多年后,我无意中读到张爱玲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到王宝钏的结局,却是做了西凉王后便很快香消玉殒。突然觉得十八年的寒窑苦等换来的不过是一个至今为人传颂的故事。故事外的人或许看着故事高兴和流泪,而故事里的人呢,那悲痛和苦寒是外人永远不知道的呀!想起这个故事,所以听了耿其昌先生唱的一段的《一马离了西凉界》。虽然不看曲词,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我却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古代的戏剧好像是写给男人们的偶像剧(古代许多小说都曾改编成戏剧,所以暂且当做戏剧看)。
大概每个女生或女人都有追过偶像剧的经历。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偶像剧,或《薰衣草》,或《流星花园》,或那些感动了我们那些年的韩剧,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最近把一干女性迷得神魂颠倒的《继承者们》或《来自星星的你》,都是电视制作公司做给女人们的偶像剧,是给女人们制造的梦境。哪个女人不想嫁给一个高富帅的男人呢?而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是白富美,所以偶像剧就是为女人制造梦境的工厂。当一个相貌平凡、出身普通的女子找到一个英俊、多金、专情的男人时,电视外的姑娘们是不是都兴奋了?贫贱女嫁富贵男,这是写给女人们的偶像剧,那中国古代的戏剧里最常见的爱情故事便是贫贱男子娶得千金小姐,那么这算不算是为男人们写得偶像剧呢?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偶像剧”这个词。不要掉书袋,我们只是从最浅显的层面上谈一下。偶像剧首先是偶像,偶像无非是演员。找一干青春貌美的男女偶像来演一部戏,这是偶像剧的基本架构。故事呢,多是爱情。什么样的爱情?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多是贫贱女子找到一个英俊、多金、专情的男子。《薰衣草》里的梁以薰和季晴川,《流星花园》里的杉菜和道明寺,《继承者们》里的车恩尚和金叹等等。另外,《来自星星的你》其实也无非这样,就算千颂伊是国民女神,她遇见都敏俊和爱上都敏俊的时候也是她最落魄的时候,所以也可算作是贫贱女子富贵男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男主角是专心一志的,绝对忠诚于女主角。这种故事模式是专门写给女人的。
在古代戏剧里,大多数涉及爱情的戏剧里,都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贫贱书生偶遇富家小姐,从此一见钟情,与封建家长斗争,最后迎来爱情大团圆。《西厢记》里的莺莺与张生如此,《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如此,《倩女离魂》里的张倩女和王文举如此,《荆钗记》里的钱玉莲和王十朋如此。
另外一个故事模式,便是读书人与青楼女子的故事。首先说一下古代的青楼女子。这里一定不要与东莞的姑娘们混淆。古代的青楼女子虽也是生活在声色场所,但古代的青楼与今天的红灯区差别甚大。古代的青楼卖身更卖艺,只要拿得出手、说得出名堂来的姑娘,都是貌美且才艺超群的,举个例子,柳如是便是代表。再说那些个读书人,虽也曾是官宦子弟,但沉沦青楼后,大多成了穷鬼。而故事的转折就在这,书生有钱时,青楼的姑娘傍着书生走,合情合理;书生落魄时,姑娘却成了接济书生的贵人,并对书生矢志不渝,多么理想和梦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和李甲,《玉堂春落难逢夫》里的玉堂春和王景隆都是这样。就连那篇千古流传的《卖油郎独占花魁》里的花魁娘子王瑶琴不也是嫁给了卖油的秦重,而秦重卖的可不是石油呀!就算还有人因为这些女子曾沦落风尘而颇有微词,但那些女子的绝世容颜和旷世奇才,完全可以惊为天人,超过这些男子。
一个贫贱的男人娶回一个貌美如花的小姐或姑娘,这都是那个时代男人们的愿望。就算是张生和柳梦梅最后都不得不要走进科考场去夺得一个状元名头,王文举和王十朋都也得步入仕途,包括王景隆也得功成名就,但这些个男子的人生最成功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了一个既貌美又不计物质的女子,且这个女子对他忠贞不渝。这种愿望即使在今天也应该还是男人们所拥有的吧。
古代的戏剧通常被赋予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高尚意义。可是爱情并不是两个差距很大的人之间的专利,一个富家小姐完全也可以爱上一个官宦子弟,为什么那个富家小姐一定要爱上一个落魄书生呢?那些倾国倾城的青楼女子也完全可以爱上一个有钱有势的宦门子弟,为什么一定要托身败落的书生?难道只有有了差距才能有爱情?这是因为在古代,男子们的人生大都禁锢在了科考和仕途上,而古代科考的录取率比起今天的高考来可真是低得多了。偌大一个中国,能有几个人考上了状元?郁郁不得志的男人们才是多数。那些写戏剧的作家们,也多是仕途失意之人。现在我们说他们是反封建的斗士,其实说不好他们写这部戏剧只是想给自己制造一个梦境,给自己一点安慰。
当年这些戏剧走上街头,进行公演,看的人仍然多是男子。这些戏剧也曾红得发紫,甚至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它们感动了许多姑娘小姐,但它们感动最多的应该还是那些书生吧。
你看王宝钏抛绣球招亲,偏偏把绣球扔给了乞丐薛平贵。在抛绣球之前,王宝钏肯定是不认识薛平贵的,难道一个绣球就情定终生了?仅仅扔了一个绣球,王宝钏也不可能知道薛平贵有将才。可是王宝钏还是进了寒窑,并等了十八年。这种爱情难道不是封建礼教里从一而终的执行?苦等十八年,最后却也没几天好日子,这对于男人是求之不得的好妻子,而对于女人,是痛苦不堪的往事。只有男人会想一个女人为自己苦守十八年,不会有哪个女人会主动苦守十八年。对于女方父母反对女儿嫁入寒门,其实也不能完全从封建观念理解,毕竟没有谁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苦。放在如今,丈母娘不还是会要求准女婿先买了房买了车再来迎娶自己的女儿吗?难道如今还是封建社会?
古代的戏剧,写的人是男人,看的人多还是男人,因为社会的主角是男人。在男人们不理解女人们为什么守着电视机为偶像剧哭泣的时候,其实社会早已经为男人们写了几百年的偶像剧。也许我理解偏颇,但我真心这样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