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掏空的山村与蜕变的山民
作者:马头琴时间:2025-02-04 12:09:44热度:0
导读:9月20日一场透雨,给经历近一月干旱的小城带来久违的凉爽与滋润。心也褪掉一些躁气,得以沉下来读书。选《长篇小说选刊》第四期的农村现实题材作品《空山》,在雨声淅沥中读得好不惬意。川西的藏地机村,近十几年
9月20日一场透雨,给经历近一月干旱的小城带来久违的凉爽与滋润。心也褪掉一些躁气,得以沉下来读书。选《长篇小说选刊》第四期的农村现实题材作品《空山》,在雨声淅沥中读得好不惬意。
川西的藏地机村,近十几年来变得好快。传统被商品经济大潮给冲得支离破碎,连淳美的自然风光也多被毁,都是为了服从赚钱的需要。更可怕的是人心也随之变了,年轻人都不愿像祖辈那样种田了,他们飞蛾逐光似的纷纷浮游到钱潮汹涌处去瞎撞乱翻,有的真的还碰运气弄到了大摞的人民币,有的却可悲的沦为“混混儿”、寄生虫。社会风气变得令人窒息,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或者干脆成了金钱交换关系。这片边远藏地,如果没有上千年,至少也有几百年,日复一日年复年地在河谷间的平地上耕种,在高山上的草场放牧,在茂密的森林中狩猎,本来在解放时才走出蒙昧接触文明,未成想短短几十个春秋即跨越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农业社会,直接闯入市场社会。旧的去了,丢了,毁了,新的尚未建立和到来,此谓“空”。不是空灵,而是空寂,被掏空,空空如也。远看只有连绵不绝的群山,近看则是快速蜕变的村子与艰难生存与行进的村人。
阿来这一次捧给读者的,是一幅中国当代农村的缩影图,一缕被工业化物质化随意砍凿出的乡村之殇。而如何走出“失”之殇,填补“空”之空,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所给的出路却过分天真或说书生气。靠偷伐偷卖国家森林木材发财的李老板,坐牢快死了方顿悟“自己有了很多钱才发现钱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既不能拯救生命,更不能带来温暖”,把一大笔钱交给年轻的同道拉加泽里,要他着意捐给栽树的人和绿化事业。作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有钱人良心发现和浪子回头上。
回过头来看,小说之所以好读,让我一口气费力就读完了,全在于故事好,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比较新颖。然读毕之后,似乎也没有甚么余韵。何故?窃以为系小说反映机村现实的浓度太稀所致。作为“缩影”,也尚缺多味元素来掺进去充实调剂。而作品并非没有做“浓”的基础,但直至终卷也未展开,比如原村长索波、“老红军”村支书驼子老爹、退学回村的达瑟身上,都还有很多经历及涉及的丰富生活没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