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语文教育之怪现状
作者:偃波书时间:2025-04-06 01:19:44热度:0
导读:尽管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广大教师们所接受并践行,但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不,我随便举某乡教育界发生的几件“趣事”,就能让您哭笑不得。这个乡
尽管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广大教师们所接受并践行,但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不,我随便举某乡教育界发生的几件“趣事”,就能让您哭笑不得。这个乡有十多所小学,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全乡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的工作成绩,作为评优、晋职的一项重要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考分自然是分厘必争。而且不断“创造”出一些有悖职业道德的歪招。
第一招:“组词”其实很简单
小学语文考试几乎每次都有“辩字组词”这类题型,一次,评卷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将“泽”字组词为“毛泽东”,将“德”字组词为“朱德”,便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大家都认为“可给分可不给分”。评卷组长说“给吧!”后来又有老师发现一位同学将“斗”组词为“阿斗”,大家面面相觑。评卷组长说:“大家都知道,阿斗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嘛,给分吧!不要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许多教师表示异议,最后由该乡教育主管领导拍板:给吧!反正就0。5分。第二学期,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局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使用了这一歪招。一些学生在要求组词的字前都冠以“阿”字,边出现了“阿堵”、“阿闭”、“阿闲”这样的小名’一些学生在要求组词的字前面加上姓氏,便有了“赵博”、“刘博”、“张翅”、“吴枝”等“学名”。甚至还有学生用了复姓,如“欧阳再”、“西门冉”、“慕容瓢”、“司马飘”;还有的学生在要求组词的字后缀以“村”、屯”、“寨”、“庄”等组成“地名”,如“添村”、“舔屯”、“股寨”、“臀庄”。评卷的教室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笑声。
第二招;造句当然也不难
“造句”也是小学语文考试常见的题型。一次,评卷老师发现有学生将“一尘不染”造句如下:“这次考试,要求我们用‘一尘不染’造句。”一些老师强烈要求不给分,一些老师认为这孩子聪明,有创意,应予鼓励。主管领导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同意给分。于是,此后的试卷,”有创意“的句子便层出不穷:“‘丢盔弃甲’这个词我们刚刚学过。”“‘风平浪静’这个词一共有四个字。”“老师叫我抄写‘小心翼翼’这个词五遍。”“词典里面肯定有‘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够“创意”吧?够“幽默”吧?
第三招:天下文章一大抄
作文是每次语文考试必有的一题,而且占总分的30%。作文分数的高低,往外决定学生语文成绩能否得优。经过多年的“摸索”,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作文获高分的秘诀:指导学生从书刊上抄袭几篇优秀作文,要求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审好题目,看它是要求状物还是写景的,是写人的还是叙事的。想想自己背诵的文章中哪篇比较合适,再变换其中的一些人名、称呼、地名、时间等,便大功告成。长期训练、熟能生巧,不管你作文题目是什么,包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省事!应试教育的歪招应该还有很多,恕在下孤陋寡闻,不能一一列举。然而,仅此三招就够我们深思了。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的教育教给学生什么呢?学生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而作为老师,难道真的喜欢这样投机取巧、误人弟子、急功近利吗?谁该对这样的事情负责?我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