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提及素质教育,总有些人想到的无非是练舞、学琴、唱歌、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既有“素质”又会“应试”。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等不可逆
一提及素质教育,总有些人想到的无非是练舞、学琴、唱歌、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既有“素质”又会“应试”。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等不可逆转的指挥棒时,多数家长要么轻“素质”重“应试”,把教育变成加工厂,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要么两者兼之,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许多老师更是视“听话”“学习好”为素质教育的蓝本,以僵化的思想、陈旧的手段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显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
那么,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对待社会和人生呢?家长、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要求孩子呢?有关专家认为,首先有必要弄明白“素质”和“素质教育”两个基本概念。
素质是指人多彩多姿的特点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在梁平县教委举办的部分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座谈会上,教研室中学特级教师任德伟主任讲述的育子片断,颇能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陷入怪圈,深感困惑的老师一点启迪。
片断一:星期六一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象往日一样,胡乱吃了点早餐,就拉着妈妈要到石马山公园玩。妈妈以儿子要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出去玩为由,横竖不同意。儿子无奈,只好转向央求爸爸;爸爸爽快地答应,儿子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声说:“谢谢爸爸!”“谢谢爸爸!”爸爸望着孩子微笑说:“我同意是有条件的,你出去玩后回来,要将所见所闻记下来交给我看。”儿子舌头一伸,答应了。果然,一路上儿子对事物观察得很仔细,不断地问这问那。回到家就关在房里;晚饭时,儿子交上了爸爸布置的作业。
片断二:暑假两周后,儿子告诉爸爸,老师布置我们要看课外书。爸爸似乎没听见,儿子见爸爸没有反映,就跑出去玩了。第二天一早,儿子醒来,见窗外爸爸手捧着书,声情并茂地高声朗读,似乎到了忘我境界。儿子渐渐地被爸爸专注的神情所抓住,被文章优美的词句所吸引,忍不住跑到爸爸跟前,急切地问:“这是谁写的?”爸爸说:“这是朱自清,朱爷爷写的。朱爷爷是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爸爸读的是朱爷爷写的散文〈荷塘月色〉。”儿子说:“朱爷爷这么了不起,那他的文章我一定要看。”
片断三:一天,儿子对爸爸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平时,都是爸爸讲给儿子听,现今,爸爸当然乐意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在儿子绘声绘色地讲完后,爸爸十分惊讶的问:“这是你从书上看来的?”“不是”。“是听他人讲的?”“也不是。”“那——”“是我编的。”“什么?是你编的。”“对!就是我编的。怎么了?”爸爸被儿子丰富的想象所折服,弯下腰在儿子的脸蛋上亲了一下;说:“你把故事用拼音写下来交给我,行嘛?”儿子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儿子将把用拼音写好的故事交给爸爸,爸爸将拼音译成汉字后让儿子读,儿子读后竞有点不相信地问:“这故事好好听哟!是我编的吗?”爸爸说:“这真是你编的,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以上片断看出:素质教育应是轻轻松松的教育,而非稀稀松松的教育,更不是松松垮垮的教育。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得好,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爱心的人。在家长、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每天学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好事,有礼貌,尊重人。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等。
素质教育又是劳动教育,是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教育家陶行知经常带领学生学耕地、播种、打水井、修钟表、开机器。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教学合一”,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道德情操、创造力和自尊心。
总之,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
用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