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庸》”的点滴浅思
作者:僦运时间:2025-02-02 14:56:18热度:0
导读:《中庸》集中了儒学的最高智慧。两千多年来有过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是总的是趋于一致的。就是:“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对此,南怀瑾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提出了不同
《中庸》集中了儒学的最高智慧。两千多年来有过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是总的是趋于一致的。就是:“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对此,南怀瑾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在下虽然自称为私淑与南怀瑾先生(又不知天高地厚了)。但是,通过反复的浅思,还是有点滴相左的感悟。
一、中——在不偏中。
先生认为: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合逻辑,没得哲学!要照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中”,“中”是假定的。比如说一个东西,这是两头,那么哪里是中?这里是中?这只是相对的说法——中是对着两边讲的。一个东西没有真正一个中,中是人为的假定。这个宇宙是个圆形,中心只是个假定。所以“不偏之谓中”,文学很对,讲逻辑有问题。对此,在下认为不妥。应该说,“中”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那里是“中”,而且,这个“中”也是很难认识的,对这个“中”的认识又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但不等于这个“中”不存在。如“道”我们一样是认识不清楚,但确认为它是存在的。那为什么要否认“中”的存在那?在这里程子讲的是对的:“不偏之谓中,”“中”在不偏中。同时又是永远达不到的。这就是哲学的回答。
二、庸——很难做到。
先生认为:“不易之谓庸”。“易”者变动,不能变动叫做“庸”。(那么)天下没有个不变动的东西啊!即使根据儒家的思想,孔子在《易经》上讲过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啊!“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啊!怎么有个不易呢?应该说“万变之谓庸”,才能用啊!不变怎么用啊?对此,先生讲的有道理。但是,在下认为,这里有个“易”的函义上的问题。《说文解字》:“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一般认为“易”为《易经》的“易”,正象以上所说的。但是,在下认为,可将“易”理解为“简易”,也就是“简单、容易”,“不易”理解为“艰难,不容易”。“不易之谓庸”就是很难做到称为“庸”。
三、中庸——“中”是很难做到的。
中庸二字的意思就是:中是很难做到的。《中庸》整篇文章,也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首先讲的是“中”的重要性。“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道”,只有通过“和”才能达“道”,“致中和”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结论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次、讲的是各种人对很难做到的“中”的态度:其中有:君子、小人、平常人、知者、愚者、贤者、不肖者,并且举例:舜帝、孔子、颜回,子路,其结论是:“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三、讲的是“中”虽然很难做到,但具有普遍性。就是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因此,子日:“道不远人”“忠恕违道不远,”但是,实行中庸之道,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实际去做的事,不能好高骛远,又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所以,只有象舜帝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之道的。其结论是:《中庸》是“实学”;其四、讲的是修身、修心、修德、修真诚才能克服“庸”,通过“和”接近“中”的“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故至诚如神”。但是,“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只有“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其结论是:《中庸》是“诚学”。
浅思到此,感悟到儒学的真谛是:“中”是天道;“善”是人道;从“实”出发,修身、修心、修诚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