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剔阅读的间隙里
作者:打圈时间:2025-04-14 19:51:44热度:0
导读:书架上已经站着和躺着那麽多书,我还是要订阅一、两份文学期刊,因为,书架上的书,大多都已阅读过了,为了开阔文学视野、增进新知识、寻觅怡情悦怀的新经典,希望能从每月一期的文学期刊里,收获精神满足。但是,愿
书架上已经站着和躺着那麽多书,我还是要订阅一、两份文学期刊,因为,书架上的书,大多都已阅读过了,为了开阔文学视野、增进新知识、寻觅怡情悦怀的新经典,希望能从每月一期的文学期刊里,收获精神满足。但是,愿望与现实往往不易合拍,我每收到一期文学刊物,并不能从新刊物里所刊载的作品里,挑选出几篇适合自己口味的好作品。不能篇篇皆优,也不可能篇篇皆劣,不优不劣、普通一般的情况,倒是经常遇见。
就说我订阅的那份散文选刊吧,前半年的最后一期,这是我六月份的必阅书刊之一,第一篇一口气读完,接下去挑剔着读哪一篇呢?翻来翻去,一个月过去了,全刊所读无几,不能说都是劣品,起码不是精品。一期选刊,就选登那麽二十来篇文章,全国这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还是有难以数计的好作品的,为什麽偏要选平庸作品入刊呢?于是,我想起春节从郑州来的电话里的聊语。这是我当年的中学老师,全国作协会员,早已离休居郑,他说,他的一篇散文,寄到省级的一家期刊,杳无音讯。他在这家期刊编辑部没有熟人。他说,过去他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文章,并不是家家期刊里都有熟人啊!
也曾道听途闻过报刊上多人情稿和关系文的传说,看来,传说还是有源的。你想呢,一月一期的刊物,版面是有限的,亲友上级是无限的,陌生名字写的妙诗佳文再多,也难以胜出。所以,现在,刊物封面和装订精良,而内文却不精良的现象是有的。
我每逛一次书店,也挑剔不出自己理想的好书,有时,看封面和书名,极为时髦和经典,一翻阅内文,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一问书价,四元一斤。听说,三元一斤,也售不出来。我还是要阅读下去的,就从我书架上拿来旧书老经典阅读,或者从那家原创文学网站上,搜寻好的文学作品阅读,获知求识觅怡悦,还能如愿。
有时候,在挑剔阅读的间隙里,来点动脑筋、游戏文字的原创新歇后语,也挺有趣。比如:
大蝇拍打不住小苍蝇——没准儿。
种田人不纳粮(税)——真事儿。
新乞丐不挎篮子——想钱哩。
城乡人互相看不起——各有短处。
夏天里的空调——专吹冷风。
骑着自行车散步——穷悠闲。
电视里的广告——有钱心,没良心。
公交车外皮上做广告——跑着夸张自己。
左手握馅饼,右手拿饮料瓶——眼下吃喝不愁。
苍蝇飞进客厅里——进了死胡同。
婴儿学步——总得有人护着。
假货店门前的歌声——骗人的音响。
夏天的蚊蝇——人人烦。
冬天里的寒风——防不胜防。
泼妇骂街——没有一句好听话。
贪官的眼神——拿钱来。
小人心肠——祸害别人。
瘸子散跑——总有跌倒的时候。
淫妇的笑脸——有钱就爱。
麻雀哲学——不劳而获。
野老虎的秉性——难改凶恶。
老母猪生娃——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