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现今很多人的眼中,鲁肃,性情温和,善良忠厚,以大局为重,此在《三国演义》,他多次帮诸葛亮脱险,维护孙刘联盟中可见一斑。但却才智平庸,在《三国演义》总感觉他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总是慢诸葛亮一拍(而不象
在现今很多人的眼中,鲁肃,性情温和,善良忠厚,以大局为重,此在《三国演义》,他多次帮诸葛亮脱险,维护孙刘联盟中可见一斑。但却才智平庸,在《三国演义》总感觉他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总是慢诸葛亮一拍(而不象演义中写的周瑜那样慢孔明半拍),缺乏魄力,过于谨慎小心,有时竟显得有些窝囊。
 那么,历史上的鲁肃真是这般才智平庸,缺乏魄力吗?
 鲁肃绝非才智平庸之人。首先,他,雄才大略,胆识过人,“有壮节,好为奇计”的;他,箭术超群,“引弓射之,矢皆洞穿”。可见乃文武双全之才。再者,他提出了鲁肃版的隆中对。在建安五年他与孙权谈话时分析天下之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畔”这仅是一个短期计划,他还有长远规划“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他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孙权能一统天下,做刘邦第二。能有这番远见卓识,高屋建瓴思维的鲁肃能是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吗?于此,我没有看见一个才智平庸的鲁肃,展现我眼前的倒是一位才智超群,智谋过人的鲁肃。
 鲁肃也绝非一个缺乏魄力之人。在《三国演义》“关云长单刀赴会”中鲁肃被关羽把持到江边,吓得魂不附体,并有诗称“藐视吴臣箩若小儿”但这都与史不符。1、并不是关羽屈就鲁肃,而是鲁肃去屈就关羽,到关羽那里去赴会。2、并不是关羽带着青龙偃月刀,而是双方“各驻兵马而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在会上鲁肃“数责羽”,最后关羽“无以答”。王夫之对此评论道,“羽争三郡,贪忿之兵也,素犹与相见,而秉义以正告之,羽无词以答,而悻悻不忘,岂尽不知素之志气与其苦心乎?”当曹操征荆州,东吴大部分大臣,皆劝孙权迎之时,鲁肃对曰:“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其用众人之意议也。”力劝孙权迎战曹操。这是何等的魄力,岂是胆小怯懦之人能有的见识?可见鲁肃乃真孤胆英雄也!
 再者如果他真是一个才智平庸,缺乏魄力的人,他又怎会得到周瑜的鼎力推荐?“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可见临死时的周瑜对鲁肃的信任与赏识。一代英主的孙权在称帝时,也不无感慨的对众卿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鲁肃能得到孙权的称赞与重用,也足以说明他绝非才智平庸,缺乏魄力之人。陈寿也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三国演义》中为了刻画周瑜,关羽,诸葛亮才将鲁肃写成人们现在印象中的印象。小说为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无可厚非。而历史上的鲁肃,在内政上,为孙权确定了立足江东,争霸天下的鲁肃版“隆中对”,襄赞军机,大败曹军;在接替周瑜后,独当一面,镇守荆州,保境安民;在外交上,他联刘抗曹,大败曹军,定鼎足之势,而后,结好蜀汉,全力向北。他所赞画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三国历史的发展。
历史上的鲁肃,一位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变的一世之豪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