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书《三国演义》到今天,大概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而被后
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书《三国演义》到今天,大概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而被后人奉若神灵。当然,诸葛亮也有哭泣的时候,比如哭周瑜、哭庞统、哭刘备、哭马谡。再往后,看到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益栋梁,吾去一臂也”;第三次北伐,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诸葛亮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第六次北伐中原,忽报关兴病亡。诸葛亮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
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这么一看,诸葛亮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哭了多少次,仔细看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仅仅两次而已。一个是白帝城托孤,一个是挥泪斩马谡。如此说来,其余哭的故事,都是小说家罗贯中的演绎了。
刘备东征那一年,是他称帝的第二年,刘备想建立更大的功勋,打曹操实力吧,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那就“柿子专拣软的捏”—打东吴。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松之注引《傅子》),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前出师表》),这样的状况,还要举全国之兵,实在是一次军事行动的大冒险!
这么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是清楚的,从赤璧之战开始一直到夷陵之战,刘备真没让诸葛亮管蜀汉政权的大事。既然刘备没让管他管大事,诸葛亮只能在大后方留守了。
翻看史书,刘备东征的时候,第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是赵云;第二个给刘备提反对意见的是众大臣,但惟独没说诸葛亮的事。他完全可以站出来说;主公,这仗不能打!但如果他这样做了,这是跟刘备过不去啊。说小了,是拉帮结派,说大了,这叫搞政变。所以,诸葛亮只能服从刘备作战的初衷了。
到后来,刘备病重了,派人找来诸葛亮。诸葛亮的原则是你不让我来,我保准不来;一旦你让我来,我保准以最快的速度来,这就是诸葛亮的工作节奏,叫做;不叫不到,一叫就到,随叫随到。
到了白帝城,刘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为诏敕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个事情,在史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里都是一致的记载。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诸葛亮呢?原因大致有两点:
第一,刘备是真心,蜀汉政权交给谁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他的儿子。他认为让诸葛亮管理蜀汉政权是老百姓之福。刘备能放心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交给诸葛亮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认可诸葛亮的工作态度,既然诸葛亮是个能做大事的人,就要反复地考验,最后诸葛亮经受住了这个考验,所以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了,最后决定托孤给诸葛亮;第二个原因,刘备觉得诸葛亮隆中对以来的战略是对的,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定能实现隆中对策中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汉室复兴大业。
可是,刘备也有些担心,他担心诸葛亮位高权重,一手遮天。17岁的儿子刘禅坐在皇帝的位置上,能坐得稳吗?万一坐不稳怎么办?这是他的担心。
“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诸葛亮当场有一个表现,叫涕泣,一边流鼻涕,一边哭。为什么诸葛亮哭成这样?第一,诸葛亮感动,这么多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让打先锋打先锋,让守后方就守后方,到了今天,刘备终于把蜀汉政权的管理权交给他了;第二,诸葛亮难过,几十年一起奋战的老战友刘备就要死了,看着就觉得伤心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观念,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必须辅佐刘禅,而不可以取而代之。忠君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就像曹操,蜀汉政权多次说他是谋朝篡位的汉贼。其次,所处的环境没有考虑的余地,值得不值得辅佐,诸葛亮也一样要辅佐。另投他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个时代还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说法!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一直到今天,才真真正正第一次走到了政治、军事一把手的位置上。掌握蜀汉政权命运的诸葛亮上任伊始,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的措施,让危在旦夕的蜀汉政权逐渐度过了难关。
后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这是他感激刘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的使命。有了北伐,就有了史书上记载的诸葛亮第二次哭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太史谯周反对,谯周认为;北方旺气正盛,难以攻克。但诸葛亮认为;天道变易无常,所以,人不应该拘泥于天道。
蜀国若想以弱胜强,除非实现以下条件:一、曹魏政权走向腐败,国力衰退,且民心思变;二、蜀汉政权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人才充足,人民渴望恢复汉室。从当时天下格局看,以上两个条件并不具备。
尽管诸葛亮外连东吴,内平南越。在他的整治下,蜀汉地区出现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景象。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政权相抗衡。从曹操、曹丕,再到曹睿,曹魏政权不断稳固,军队中人才辈出,战斗力不断增强。这样的政权,岂能一击而摧垮之?然而,诸葛亮却低估了这一切,以为靠智谋就可以摧毁曹魏政权。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当时,一个利好的消息,就是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
防守“街亭”,诸葛亮对此“高度重视”,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派守街亭的主帅人选。结果众将们认为;要固守街亭,必须得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才能够担当此重任,一致推举魏延、吴壹等宿将带兵前往。不料,诸葛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宣布参军马谡为扼守街亭的主将,以偏将军王平为副将协助;命高翔所部屯驻于街亭东北面的列柳城,作为侧应;诸葛亮则是设大营于西县居中指挥全军。
对于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马谡镇守街亭,蜀军众将领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首先,马谡拥有一个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