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榆树,是“榆树人”的故乡,“榆树人”已有四万年的历史。四万年青黄交替,四万年风霜雪雨,四万年“榆树人”生息繁衍,创下了一串串辉煌。至于新石器时期是否酿酒、饮酒,没有什么记载和传说,如有也是猿猴酿酒之类
榆树,是“榆树人”的故乡,“榆树人”已有四万年的历史。四万年青黄交替,四万年风霜雪雨,四万年“榆树人”生息繁衍,创下了一串串辉煌。至于新石器时期是否酿酒、饮酒,没有什么记载和传说,如有也是猿猴酿酒之类,无以为据。
到了满清王朝,才有了一些关于酒的记载与传说。据省志和县志记载,榆树酿酒是从清嘉庆年间开始,是否更早,写史人恐怕也难说清,只有以文字为准。经过一个半世纪传承,酿酒业才真正发展壮大,到了现在,更是甑房林立,品牌众多,个性张扬,名气大震。此时已距史料记载200年。
200年文字记载的酿酒史,也就有了200年饮酒史话。
榆树人饮酒:善豪饮,重情义,多寄予,彰习俗。
说起榆树人的酒量,周边各市、县、邻省地区无不竖起拇指,回答只有仨字:“喝不过”。其意是没有他们的酒量大。榆树人饮酒什么盅、杯、斛等都用不上,就是大海碗。聚到一起,桌边几个人就用几个碗,也不用问,全都满上,每人一碗,自己去拿。大都是主人说几句客套话,一饮而尽,然后碗底朝上在空中转一圈,以示诚意。接着就是大家共同端起碗,争先喝净,就像是谁慢谁就不恭似的。一般来说,五、七个人没有十几斤酒是不能喝好的。听家乡老人说,屯中一人去亲属家吃年猪肉,回来时用猪吹泡(猪膀胱)带了三斤酒,到家后酒意未尽,自己把酒倒在锅里,用豆杆稍微加热,然后一只脚蹬在锅台上,就着酱缸里的老咸菜,用饭勺子就把酒喝光了。
榆树人豪饮,名不虚传。本人见过的就有一个。榆树县造酒厂厂长被结合到县革委会做副主任,当时榆树铁路归哈尔滨铁路局管,为争取车皮,外运粮食,县里领导每年都去哈尔滨做客。哈铁局人喝不过榆树人,就用了“田忌赛马”的办法。厂长主任看事不公,就站起来,吆喝服务员拿大碗来,每人一碗,先都倒上。他端起碗说:我是造酒工人出身,过去叫糟腿子,给资本家干活那阵儿,喝酒偷着喝,在酒流上接半瓢,咕咚咕咚喝个饱,把瓢一扔接着干活。今天,咱们用碗,我先压个龙,说着话就把酒喝光了,还碗底朝上转了一圈。接着让服务员重新倒上端起碗接着说,敬哈铁局领导每人一碗,我先喝,说完一饮而尽,又把碗在空中转了一圈。到这份儿上,谁能不喝?酒喝完了,车皮要来了,并且年年满足供应。看来豪饮有豪饮的好处。
榆树人善豪饮,酒话也多,特别是近几十年,五花八门只要喝酒,就有酒嗑,和外地人喝酒:“东风吹战鼓响,榆树人喝酒论斤不论两”;“东风吹战鼓擂,榆树人喝酒怕过谁?”;“东风吹战鼓敲,榆树人喝酒论水梢(桶)”;“松花江水波连波,榆树人喝酒论推车”;“松花江水浪打浪,榆树人喝酒先打样”。几个朋友碰到一起,酒话更多,什么“要想处的铁,就得喝吐血”;“要想处的好,就得先喝倒”;“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当然,也有喝酒不济的,他们也有酒嗑,端起一碗水说:“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陪着领导喝酒,就另有一番劝酒话:“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你要不喝我不走”;嘿,拿出一副孙悟空的架子,“我不走了,看你喝不喝?”,知心朋友聚到一起,酒嗑少,喝的多,把杯一放,相继倒满,只一句“多日不见,来一口”,就全干了。在这种场合谁要是光说不喝,就给谁扣上“省酒费嗑的帽子”,看你咋办?
榆树人喝酒重情义。大凡在一起喝酒的人都是情深义重者,心心相印者,无话不说者,情感亲密者。朋友之间,谁有了喜事,要祝贺一番,借此共同分享快乐。谁心里不舒坦,找他喝上几杯,借此解脱朋友心中的不快,分担朋友忧伤;谁有为难着窄的事,几个朋友聚到一起,为其谋划出路,寻找路数,解燃眉之急;多年未见的朋友,外地归来,一人做东,友人皆到,喝他个心欢意畅,喝他个情意绵绵;友人相别,几多相聚轮流做东,大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衍生了“同学酒”、“战友酒”、“同事酒”、“朋友酒”、“接风酒”、“送别酒”、“交心酒”、“贺喜酒”五花八门的酒宴。其核心内容只有两个字“情义”。
榆树人喝酒多寄予。有文字记载,开其先河者是清朝时出生于榆树太平川的于荫霖。清朝时期,吉林省共出现34名进士,榆树占了8位,其中太平川于家独占5位,号称“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于荫霖是成就最突出者。自咸丰元年起进京任翰林院庶吉士起,到光绪21年任广西巡抚(一品)直至去逝,带着现榆树钱酒业前身、当时的“聚成发”烧锅酒,走遍大江南北,在一首和诗中就有“胸怀偶放达,诗酒托逡巡”劝喻。即说明了他善诗好酒,更说明他酒中对朋友的寄予。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现在,寄予情、寄予义、寄予志者更多。最值得一说者是现任榆树诗社社长的老杜,他身患肺癌20多年,出版诗集三本,还主编诗社《榆树诗词》四集。在他身上诗、酒、癌一体,以酒钓诗,以诗言志,以志抗癌。医院诊断只能活半年的他,却乐观、放达地活了20多年。他说,我用四吨白酒、三本诗集抗癌20年,还担任了榆树诗社社长,抗癌协会主席。他喝酒有自己的风格,每天必喝,杯杯喝净,滴酒不潵,开瓶不剩。余曾赠他几句话“病绕三匝鬼叩门,诊断一纸定死音,举杯欲问阳间限,身游九洲槛外人”。老杜寄予的是诗,是志,是精、气、神。榆树人喝酒还多有对老人、孩子、同事、朋友的寄予。或健康、或腾达、或顺畅、或发财,一切情义尽在酒中。
榆树人喝酒彰显习俗。榆树人习俗繁多,却每每都离不开酒,是习俗带来了饮酒,还是饮酒延续了习俗,谁也说不清。可有一点是显见的,那就是喝酒彰显习俗,多表现于婚丧嫁娶,起梁盖屋,生辰祝寿,乔迁新居,升学当兵,传统节日诸多方面。送已故之人是丧事,大家从殡仪馆回来,主人拿一瓶白酒站在门口,让每人用酒洗手,一般桌上都是素菜,大豆腐(有的地方叫水豆腐)必有,主人端杯先往地上倒一杯,以示祭奠,然后说些感谢的话,大家共饮一杯。这种场合只能点到为止,一反常态地失去豪气,说些劝慰的话;婚宴酒是喜庆酒,典礼时就有交杯酒,敬主婚二老酒。典礼结束,各桌共饮,新郎、新娘在这时要到各桌敬酒。这杯酒谁都不能推辞,共同举杯,勉励二位新人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有的主婚人还到送亲团各桌敬酒认亲,一是便于往来,二是防止今后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