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望乡台,望得见悲伤,望得见思念,却望不见故乡。这是三年前冯翔诗人写下的卷首之语。四月里,《风居道的街道》成为这个暮春的主旋律。我喜欢在深夜里,静静聆听那凄婉的韵律。听钢琴与二胡相互诉说,相互怜惜与抚慰
望乡台,望得见悲伤,望得见思念,却望不见故乡。这是三年前冯翔诗人写下的卷首之语。
四月里,《风居道的街道》成为这个暮春的主旋律。我喜欢在深夜里,静静聆听那凄婉的韵律。听钢琴与二胡相互诉说,相互怜惜与抚慰。注定是两条平行线,生生世世走不到一起。那痛苦的纠结,透过旋律,我仿佛看到他们站在红尘的十字路口徘徊着,却又不忍离去。
喜欢这首纯音乐,不但是因为她的旋律悠美动听。还缘于三年前冯翔诗人的离去,听到他离去的消息,我翻遍了整个网络,搜索有关他的信息,读完他所有的作品,倾听他听过的音乐。从此,我便爱上这典《风居住的街道》,并以《风居住的天堂》为题目写了纪念哥哥的散文,这首曲一直陪我走过了这些年。
读冯翔诗人的作品,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羌族诗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年少走向成熟,从天真走在困惑,最后却在四月暮春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我最低落的时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熟悉的面孔从我眼前消失。曾有一度怀疑着生命的存在,是不是太过于残忍了,为何来了,结下千丝万缕的关系,却又在瞬间折断。
4月20日是诗人离去的日子,而我却困守在没有终结的工作之中,甚至耗上周末的美好时间。晕晕沉沉,不知所云。忘记了这一天是诗人的祭日。然今日再听这首曲子,方叹时光匆匆,诗人的离去已整整三载了,而哥哥的离去,已是四年了。可那些回忆,还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
对于诗人的离去,众人看法不一。但不管持何种看法,对于离去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我们唯能做的,便是对逝者的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只是不同的人当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选择的自然也不同。
活不易,死亦不易。生与死只是一瞬间。
假若生不如死,还不如归去矣,这样便能得到解脱。所谓人世间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我尊重诗人的选择,也佩服他的勇气。敢于放弃三十年来所建立起来的亲情和友情。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活得太累了,便什么都不重要了。
寻思着“为什么而活”?甚着有过可怕的想法。纠结于灵魂的有无,我多希望另一个世界里,也有生命的存在。所谓的死亡,只是从另一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世界。
从绝望的那一刻起,我便明白了活着的艰难,可我还是选择走下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那都是生活赋予生命所承受的苦难,从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经历太多无奈,已经无所谓得与失了。坦然处之,从容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每个人在得到的同时,总会有失去;而失去的反面,却又是得到。这些年,我得到也许是冷静的看淡生活,只追求内心的平静。

201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