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沈园出来,去鲁迅故居参观。看到买票口许多人排队,不知何故。过去询问,一个中年维持秩序者看见我手中有套票,就说,你不用来凑热闹,你直接去看就可。我说,那些排队的干什么,他说是排队取票的。原来参观鲁迅故
从沈园出来,去鲁迅故居参观。看到买票口许多人排队,不知何故。过去询问,一个中年维持秩序者看见我手中有套票,就说,你不用来凑热闹,你直接去看就可。我说,那些排队的干什么,他说是排队取票的。原来参观鲁迅故居不需要买票,但要领取票。有好多旅行团,在那里集合游客领票。旅行团比沈园的多的多了,当时我就想,肯定有的旅行团不能去沈园,去那里要花钱。还有学生特别多,估计是刚刚考完试,学校组织出来参观,既搞了活动又不用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我们进第一个景点时,查票的也不验票,挥挥手就让我们通过。
看完第一个景点,不知道第二个景点在哪。问了检票的一位女同胞,她告诉,鲁迅故居的参观景点都在这条街上,沿着这条街往里走,看见大门,你们就进去。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这是“鲁迅故居一条街”!怪不得在路口有鲁迅的壁画像,像下面有几个游玩的铜铸小孩,那长辫子的是鲁迅小时候?壁画边上有一块用金色写成的“鲁迅故里记”,是2003年绍兴市政府立的。《记》很长,我就不一一全部录下了。说“绍兴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素称名士之乡”。“伟大的鲁迅给故乡增添了光辉”,整修后的鲁迅故里成为“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独特风格”。
不过,全部看完后,我没看懂江南风情是什么风情,江南古城是什么模样,江南文化是什么文化。看到的只是一些建筑,古迹,家具。就像看古代人的躯壳,看不到内在世界一样。
在街口另一面有一店“孔乙己”,卖“孔乙己土特产”,门口有孔乙己塑像站立那里,戴着眼镜,带着瓜皮帽,一袭蓝布长衫,为店里的“土特产”招揽客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当我在为孔乙己先生照相时,一个手拿大塑料袋的捡破烂的老头闯入我的镜头。
口中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带着“窃书者不算偷”的高论,手捂磁碟:“多乎哉,不多也”,不给伸手要吃的孩子们,一个可爱又可悲的小老头。他只能有资格吃最便宜的“茴香豆”,现在却出来“孔乙己土特产”,看店里东西琳琅满目,不知道有什么土特产。老婆子要进去看看,给我买一点。我说,我都不知道那“茴香豆”是“茴香黄豆”还是“茴香蚕豆”,买什么土特产,别乱花钱。
我小时候吃的都是茴香黄豆,就是大豆,和茴香(北方叫八角)一起煮,熟后稍加风干即成。可我在上海城隍庙就买不到茴香黄豆,都是蚕豆,我牙不行了,吃不动。鲁迅也没有说明孔乙己吃的是黄豆还是蚕豆。其他“土特产”搞好了也就是绍兴当地的特产、另嘴,或许也有现代的“发明创造”。为了旅游收入,哪里不都是这样?
店和路之间有一条小河,很窄,河水浑浊,两岸全用石块砌成岸壁——我老家称“驳岸”,也有临河的房子。河里有许多“乌篷船”,船篷漆黑,船身也油光铮亮。有“乌篷船码头”,票价较贵,可以乘船“畅游”绍兴。每船45元单程一站,75元返程两站,称之为“水上公交”。我们没有时间,没有银子,也不信能畅游绍兴,其“一站、两站”也就是从沈园码头到“咸丰酒店码头”,步行大约十五分钟。
昨晚看古绍兴县城地图,这样的河流很多,现在估计大部分都没有了。
我老家没有乌篷船,老家是农耕为生。小时候也见过外来的打渔的渔民,他们一年四季在船上生活,岸上没有他们的家。记得小时候看到那渔民生了儿子,会爬了就用绳子拴在船头上,在船头可以随意乱爬掉不到河里。稍大了,就把绳子放长了,夏天,孩子就在水里游泳。游累了,绳子一提,就提到船上。渔民的孩子很小就会游泳。
我们也叫那船为乌篷船,可那船篷说黑不黑,说灰不灰,破旧得很,船身虽用桐油油过,也已经灰不拉几的了。哪像现在旅游用的,那么漂亮。
还有不同的是,我小时见的乌篷船,船篷在船的中央,只有一个,那是渔民睡觉之处。船头打渔,船尾摇橹。现在看到的是两个蓬,游客坐在中间无蓬处。
没有多少人坐,本地人不会坐,外地人跟团过来的导游不会给予时间。像我们这样的自助游的也不会去坐。在上海朱家角,在苏州周庄我们都没有去体验体验乌篷船的魅力。
我对鲁迅的认识是从初中开始的。记得在初一课间看同学下棋时,常听我一个同学,到关键时刻就嚷出一句:“城头变幻大王旗”。我不懂其意,以外城里人就是这样。后来在课文中读到才知道是鲁迅的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里的一句。
鲁迅的《药》、《孔乙己》、《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等文章也都是在中学时代在语文课中学的。
最喜欢的是鲁迅的杂文,也因为这样,对杂文的理解也有错位,以为杂文就是为“战斗”而有的。在文革中体现最深,那时写大字报辩论时,都是模仿鲁迅的笔风,不遣余力把锋芒对准对方。文革的大字报培养了一批杂文高手。
这次参观鲁迅故居,希望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知道了要参观的都在这条马路两边,那就按照工作人员说的办。
第一个看的是“鲁迅祖居”。就在马路头上右手边,看见大门我们就进去了。进去后才发现就是我们刚才进去的地方,只是换了一个大门进去,出来又遇到告诉我们如何参观的那位女服务员。原来里面是联通的。
鲁迅祖居,也叫“周家老台门”,建于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座楼组成,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门台建筑之一。
展出的德寿堂是接待来访宾客,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地方。正面上方“德寿堂”三个大字,下面靠墙有长条香案,香案前是一个茶几和两把太师椅子,那是主人和主宾分坐的。大厅左右两排太师椅和配套茶几。估计都是红木家具,雕工精细,椅子靠背都镶有圆形大理石。
还看到风车,那是杨稻谷用的,小时候农村没有通电前都用它,人力摇动里面的风扇。不过这风车我怀疑不是鲁迅那时代的,上面有“上XX队”和“壹号”字样,可能是哪个生产队用过的。
有一间房间里可能为了让游客知道以前是如何刺绣的,摆了两张没有油漆的长凳和刺绣的工具。可是在另一角却是高档的红木家具,红木是我猜的,家具反正油光铮亮。两者放在一起很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