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山探秘
作者:德全时间:2025-04-18 10:29:29热度:0
导读:半日空闲,鼠标在网络里东跑西窜,舜网论坛上的一个贴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让我产生了好奇和疑虑,引起我注意的是周未相约游览仲宫的黄花山,让我好奇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们能否因为一个暂时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而让我
半日空闲,鼠标在网络里东跑西窜,舜网论坛上的一个贴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让我产生了好奇和疑虑,引起我注意的是周未相约游览仲宫的黄花山,让我好奇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们能否因为一个暂时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而让我疑虑的是这个贴子是不是又是一个骗局?于是,在周未的那天,我带着一种探秘的心理,赶到了约会的地方。
时间还不到八点半,卧虎山水库大坝上已有三辆汽车停在了路旁,大坝下已有七八个男男女、老老少少坝坡上、坝底下,而几个调皮的男孩儿、女孩儿,已经在冲到了湖岸边,比赛般地打起了水漂。我在车的后面刚刚停下,一个留着“寸头”的年轻人就走到了我的车前,问我是否自驾游览黄花山?我走出车来,笑了笑说:“是”。“寸头”连忙伸出手来一边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一边向站在前面的几个人喊到:“又一个朋友来了!”他那种开心的笑容只有在孩子的脸上才能看到。
九点刚过,没有人招呼,坝下游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已经回到了各自的车前,打水漂的男孩儿也奔跑着回到了坝边。一字排开的七辆汽车同时发动了机器,打开了双闪,在一阵轰鸣声中,顺着平坦的湖岸公路一路向西。我们翻过了水波浩荡、横无际涯的水库大坝,绕过了面山临水、绿柳垂杨的崔家庄,从环境清雅、颇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朱家庄穿越向南,在潺潺流水的玉符河畔停下了车。原来已经到了黄花山。
山上,松柏苍翠,山势奇险;山下,河水清澈,流水潺潺;山上山下,风景秀美,山水辉映。一座乱石堆砌的石桥通向了南岸,我刚刚把车停好,那几个打水漂的男孩儿已经踩着水中裸露的一块块七大八小的鹅卵石头,蹦蹦跳跳地过了河,惊飞了一群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我随着他们踏上了石桥,跨过了玉符河,顺着崎岖的山路向上盘旋。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峭,山路越曲折。我不知道这群人原来是否认识,但在山路陡峭的地方,不管是男是女,伸出的总象是熟悉的手;在巨石层叠的地方,不管是老是幼,搀扶的总象是亲情的流露;在手足并用、向上攀爬的地方,不管男女老幼,也不管是搀是扶还是伸出的手,总是让我感受到山花的烂漫、阳光的温暖。
行至半山腰,在一块稍平的巨石旁小憩。旁边的几根石柱,有规则地挺立在石头上。一对老夫妻从包里捧出了一大把红红的樱桃,一边往孩子们的手中塞,一边告诉大家,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作为知青插队在黄花山下;还告诉大家,黄花山是因为这里在春天开满黄色的小花而得名,但不是因为漫山遍野开黄花而有名;他告诉大家,黄花山因为山顶上有个浑然天成的佛洞,以及洞内二十余尊年代久远、雕刻精美的佛教造像而成名。他指了指眼前的几根石柱子说:“这里原来是一座钟楼,随着岁月流失,古钟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这4根石柱支撑着残破的石顶。再往前走就是一个石砌影壁,过了影壁是座坐南向北的石屋,绕过石屋,在山的西面就是佛洞……”
正当老人给我们娓娓讲述他们插队时的故事时,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突然想起了孩子。于是,我们急忙站起身来,顺着山脊向上急行。
距老人所讲的离钟楼不远地方,那几个打水漂的男孩儿、女孩儿,似是熟悉的同学,在两块石碑前指指点点,见那位留着“寸头”的年轻人走在前面,纷纷跑上前来:“叔叔,上面的字都是繁体字,我们不认识,写的是什么呀?”
留着“寸头”的年轻人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走到碑前,告诉孩子们:这里原来有座建造久远的观音台,曾在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修过,黄花山佛洞有倒坐观音……我没有想到这位留着“寸头”的年轻人,能够在字迹模糊的石碑上,断句读懂石碑的内容,着实让我这个当老师的有些汗颜,幸亏没有走在队伍的前面,否则可给教师丢了脸。
我悄悄离开了人群,走进了这座坐南面北的观音台。屋内神去堂空,空空如也,原来的送子观音早已不见了踪迹,勾起了我重重感慨。古来寺庙大都坐北朝南,而这里的观音堂却似有悖于传统,但山势地形而让送子观音背阳而坐,说明神仙的力量并非无限,其文化、习俗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需要变通才可保障自身的存留。
我们绕过石屋,翻过山顶,不一会儿来到了黄花山佛洞前。洞前的石壁上,刻着一尊身穿盔甲、衣带飘洒、剑眉高扬、怒目圆睁的坐姿雕像,其神采飞扬在细腻的花纹上,可惜右臂不知何时被毁坏,让那对曾插过队的老知青痛惜不已。
走进佛洞,石壁的两侧,分上下两层刻有佛像,一边九尊罗汉,两边合起来就是佛家的十八罗汉。一位操着闽南音的中年妇女,似乎对佛家造像颇有研究。她指着佛像旁边刻着的几行小字告诉大家,这尊造像雕刻于金代的承安二年,距今已八百多年的历史;指着洞底东壁上的那尊坐佛造像告诉大家,佛像面部两眉间的白毫相、高肉髻,还有它的衣纹,采用的是凸起线刻的手法,刀法较为流畅;他也又指着地上一尊用整块长石雕刻而成的佛像告诉大家,这是佛洞的主佛,至于这个洞的主佛到底是谁,已经成了千古之谜……她还告诉大家,当年黄花山佛洞也曾盛极一时,在省内外也颇有影响。原因是别处的佛洞造像大都出自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惟有这里的造像题记,都是济南及周围的平民百姓,如造像碑上署名的王六翁、东杨大伯等,他们穷苦的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还是在穷苦之中“愿国泰民安,臣作千秋,风雨顺时,天下人安。”
那位一直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似乎对佛洞中那些或少了胳膊、或少了头的佛像烦,连洞窟顶部的那四尊保存完好的佛像看也没看,就随孩子们一起走出洞口。
沿佛洞崖边小路西行,在山崖下我们发现了一座玲珑可爱的石雕小庙,门上刻着“求子先行孝;送子到家院”楹联,原来又是一座送子观音庙。不知是谁又发现悬崖上,还有一天然洞穴,石壁上模糊可见“万仙洞”的字样。因为洞离地面有五、六米的高度,我们都想放弃,那位一直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说了一声“我去看看”,便手攀脚蹬,爬进了洞里。不一会儿,他回到了地面,告诉大家:洞内空无一物,只有一块好象是石碑的基座……
天已过响,我们在云雾飘渺的山顶席地而坐,象一家人般地围成了一圈,纷纷拿出自带的食物饮料。这时,我才知道,看似认识或熟悉的这群人,原来今天才刚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