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博弈
作者:佣直时间:2025-04-18 10:25:17热度:0
导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市区生活久了,很多人不免向往那种古木参天、百鸟齐鸣、人迹稀少的纯天然的清新。也许这些人不愿意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但在这种环境里稍做停留,体验一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市区生活久了,很多人不免向往那种古木参天、百鸟齐鸣、人迹稀少的纯天然的清新。也许这些人不愿意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但在这种环境里稍做停留,体验一下回到自然的感觉,却是很多人的愿望。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感觉便不免亲切起来,这种亲切或许并不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热爱。
现在,很多自然保护区已经把发展旅游观光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环境之外的另一个意义。随着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不断成立,中国的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规。在这种大环境下,自然保护区离我们已不再遥远,也许,很多我们曾经去过的地方就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然而,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的当地居民,在他们的家乡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后,他们的生活和心态又有什么变化呢?当那片土地上的草木、动物被保护起来之后,他们与环境的关系又怎样处理?本文便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的结果,考察对象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成立前后
信阳市平桥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河南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市交界处,总面积6750公顷,物种丰富,降水充沛,是平桥区明港、兰店、邢集、王岗等乡镇的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区成立于2001年12月,从成立时间看,可知这个保护区还相当年轻。也正因此,对其进行考察,才更能见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成长道路。
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成立都很乐观。河南的经济并不发达,而信阳在河南众多县市中,又算是相对落后的一个。而自然保护区地处山地林区,交通不便,经济更为落后。正是出于摆脱贫困的心理,当地人才对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倾注很多期望。也许,在他们的理解中,自然保护区在更多意义上是旅游开发区,而很多人认为,旅游开发区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桥梁。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当地还没有通柏油路。才得知自然保护区成立的消息时,本地人都很高兴,议论着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一定会修公路过来,以后出门会方便许多。如果有人来旅游,或许可以开个小店,提供食宿,也好贴补贴补家用。这种期望至少在保护区宣布成立后的两三年内没有实现。直到2005年河南省政府在规划“村村通公路”项目时,当地的公路才修好。这种村村通公路,是用水泥浇铸的,路面相当窄,在公路修好后,大家并不如何欣喜,因为窄窄的路面只能过一辆汽车。当两辆车交错而过时,不免要颇费周折。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原来是信阳市的萤石矿产区,在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左右,这里曾经有国有采矿厂存在。当时萤石资源相当丰富,采矿厂职工待遇也还不错。同时,不计其数的私人小矿井也广泛存在。萤石矿资源为当地人造了不少福,因为不少私人老板靠一个矿井挣了成百上千万。然而,大多数本地人并未因此而发家致富。在长约十五年的时间里,本地壮年男人大多过着农忙务农,农闲当矿工(当地人叫“开矿”)的生活。不少妇女不能下矿井,便成为装车工。而有些年纪偏大的男人则成为选矿工,把井下开采出来的矿石按不同成色分别堆放。
当地的采矿几乎谈不上有何规划,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好矿石几被采尽。这恐怕也是中国很多矿产地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国有采矿厂早已被拍卖给私人,而私人老板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国有采矿厂,因此,近几年矿区事故经常发生。在2005年曾经有一个矿井因为塌方,一次砸死四人,而被摔死、炸死者每年亦不在少数。因此,现在,当地年轻人多已不再开矿,而选择到外地打工。目前在当地矿井开矿的倒以外地人居多,其中亦不乏外省人。
矿石资源的竭尽,使很多人不得不另谋职业。正当这个时候,自然保护区宣布成立,当地人由此对未来多了一些憧憬,希望保护区的成立能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改观。
但是变化并未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当地人当老板的依然当老板,种地的照样种地,出外打工的一如往日奔波在家乡与城市之间。
经济发展与动物保护
不过,变化还是有,就是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当地人以前耕种多用牛耕,而在2000年前后耕牛已多被卖掉,耕地主要用手扶拖拉机。由于采矿业的逐渐衰落,很多矿井已开始废弃,到山上去的人越来越少。人迹少了,野物的踪迹却逐渐多起来。野猪,野兔成了庄稼地的常客,很多庄稼不等成熟就被这些野物糟蹋得一塌糊涂。等待的没有到来,害怕来的却挡也挡不住,当地农民谈起这事时相当无奈。
自然保护区成立不久,上面就派人把猎枪、气枪等捕猎工具收缴了。并开展宣传工作,说是野物现在成了保护对象,以后不能滥捕乱杀,不然就是犯法。当地人刚开始听到这规定,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只当作笑话听,心想这野东西怎么就一夜之间比人贵重了呢。不过捕猎工具既然已被收走了,也就没人再与这些野物为难。
可是保护区边缘的山村附近开始有野猪出没的踪迹,而野鸡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走在田间小路上,时不时就有三五只野鸡忽然从身前惊起,啼叫着飞入远处的树林里落下了。当地人说,如果在夏天的早晨进山,那可真是百鸟齐鸣。各种鸟类鸣叫不停,婉转起伏,美妙无比,比任何大音乐家的杰作都悦耳。夏天的早晨到山里走走,是很惬意的。踩着露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觉烦恼尽去。
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野猪的增多对花生种植无疑是一个灾难。春天费尽心力播在地里的花生种子,还没等发芽,就在某一个夜里被野猪拱得几无剩余。野猪的嗅觉很灵敏,曾经有报道说,东北林区的野猪,冬天隔着一米多深的积雪,还能闻出雪下覆盖的橡子的味道。野猪多了,种地的农户又多了一件事,就是在种子才播下地或是庄稼将收割时,夜间到地里去撵野猪。春季刚播种时,需要整晚睡在地里瞧着。抬一个小床摆在地里,把家里喂的狗牵去拴在床边。从种子下地一直瞧到嫩芽破土,不敢有丝毫疏忽,不然这庄稼就算白种了。
秋天庄稼快成熟的时候,也是野猪最猖獗的时候。这时候玉米、花生、红薯等作物都成熟了,这可对了野猪的胃口。晚上经常有野猪成群地下山来,一夜之间光顾几块地,连拱带踏,一只野猪一夜之间可以将一亩庄稼破坏无余。每当这时候,乡亲们都如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