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稍有点文史知识的人对苏轼苏东坡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在宋代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都无愧为一个天王级巨星,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苏轼存世诗词3000多首,文章4800多篇,居北宋之冠,而且多为精品,流传至今。于北宋一朝,苏轼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不管他得志还是不得志的时候,在当世人的心目中,他都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笔下有写不尽的锦绣文章,还因为他那潇洒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
苏轼是个罕有的全才,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多有建树。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诗寓意深刻,脍炙人口,是为“元佑”诗坛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一扫五代和宋初的萎靡之气,突破“艳科”的传统格局,开创一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同样自成一家,清瘦奇崛,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首。苏轼也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文人,不是除了握笔杆子就什么都不会了,他同样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为官多年他政绩突出,一心为民,备受百姓爱戴。他还善于水利,精于建筑,几乎无所不通,他的才学冠绝当世,好的让人嫉妒,让人疯狂。
在中国的古文人中,苏轼恐怕是在民间流传最多的人了,寻常巷陌间关于他的种种小故事从没断绝过。他那聪明伶俐的妹妹苏小妹,与苏门弟子朋友的插科打诨,与佛印和尚的互相谈笑挖苦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后世瞻仰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学,他那风流倜傥的书生意气,快意恩仇的针砭时弊以及乐观豁达的开阔胸襟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后世人的眼中,也许苏轼是一个被众星拱月式推崇的当世偶像级人物,他官场得意,人生道路也一路顺风,他性格开朗,交友广泛,是个每天笑呵呵的乐天派。其实不然,真要是这样的话苏轼的魅力起码要减少一半。苏轼一生崎岖坎坷,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皇帝,虽然每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学,但没有一个皇帝真正重用过他。他反对派的立场以及无法遮掩的超高的社会名声使得他招来怨恨和嫉妒,于一生从未安宁过。苏轼仕途坎坷,尝尽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人生境界也在各个阶段逐渐升华,正是因为这些逆境,才得以塑造出一个完美的饱满的让后人推崇的东坡居士的形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父苏洵,也就是《三字经》里说的“二十七,始发愤”的大器晚成的苏老泉。弟苏辙,同样博学多才,盛于一时,父子三人皆名列“唐宋八大家”,可谓超高级的书香门第了。苏轼年幼的时候,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考不中也不回家,而是四处游历,所以教孩子读书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程氏的身上。程氏也许读书不多,但却深明大义,她成功地激励了丈夫浪子回头,在教育孩子上面也是卓有成效。一次,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臣,因不满宦官专权,直言劝谏,最终被迫害致死。临刑前,范滂向母亲告别,说此生不孝,母亲深明大义,以子为荣,对范滂的行为大加赞赏,让人唏嘘不已。年幼的苏轼读到这便问母亲:“孩儿若要做范滂一样的人物,母亲允许吗?”母亲说:“你若能为范滂,那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的?”这对苏轼将来的秉性和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母亲的理解让小苏轼备受鼓舞。他一生都致力与革除时弊上,并且有一说一,从无畏惧,自然,在这上面也吃亏甚多。
18岁那年,苏轼娶妻王弗。嘉佑元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进京赶考,开始梦想征程。之前的一系列考试苏轼苏辙兄弟都一路过关战将,畅通无阻,嘉佑二年,兄弟二人参加礼部考试,这年苏轼二十一岁,弟弟苏辙十八岁。当时北宋文风多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欧阳修有意改革文风。当身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看见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不惊拍案叫绝,便想把此文定为第一,可是他转念一想,世上能写出如此好的文章的恐怕只有他的门生曾巩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居然把苏轼的这篇本该得第一的文章点做了第二。后来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中了乙科,年纪轻轻就被点为进士。古人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得中进士就算是年轻的了,更何况当时只有二十一岁苏轼呢。苏轼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应试便一鸣惊人,跻身全国一流学者之列,其意气风发,前程一片光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感慨的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隐隐有退隐之心,并放言,三十年后不再有人再会记得他欧阳修,文坛将是苏轼的天下。
苏轼刚要为官,母亲程氏这时不幸去世,苏轼兄弟回家服母丧,三年满,嘉佑五年,举家迁居京城。当时的宋仁宗求贤若渴,在全国举办“制科”考试,这是一种特殊的考试,主要考察文人对朝政的看法,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苏轼苏辙兄弟在老师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考试,苏轼的文章列入三等(一等二等是虚位,无人获得,意为太难了),整个北宋开国百年来,除了苏轼只有吴育获得过次三等,那么苏轼算得上是百年第一人了。这下苏轼名声更响了,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一下子成了百年第一人,让人羡慕,苏轼自己也激动不已,踌躇满志,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东京花”!
嘉佑六年,苏轼正式为官,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这是一个地方文官,位置不大不小,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差事了。可是,苏轼在凤翔任上并不自在。他的上司陈公弼是个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清瘦老头,平时对下属很是严厉,他很看不上苏轼那些自以为很不错的文章,在苏轼起草的公文上经常大加修改。这让苏轼很不舒服,他是一个开朗的人,跟这个死板的上司格格不入,他感到不很服气,便经常在文章中用他那小聪明的才学对陈公弼加以讽刺。其实陈公弼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也不刻意刁难苏轼,他只是觉得苏轼当时风头太盛,太早的得志而心高气傲,与人生无益。苏轼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常常后悔不已,他亲自为陈公弼作传,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