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的彷徨
作者:皇教时间:2025-04-13 00:03:11热度:0
导读: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戴望舒,一个生在天堂般的城市——杭州的进步青年,民主战士;一个短暂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梦想——使人类过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一个生在天堂般的城市——杭州的进步青年,民主战士;一个短暂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梦想——使人类过着自由生活的诗人。
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杭州也失去了“人间天堂”的景象。戴望舒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追求自由的文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四处奔走,几度被通缉,用他的诗呐喊,用他的行动和阻碍人类自由生活的行为斗争。然而,面对那个万马齐喑的社会,面对那个“雨巷”一般的现实,他彷徨了。他彷徨在雨巷里,却未被雨巷上空的雨淋湿。因为,他撑着油纸伞,他用他那颗追求自由的心,把雨巷上空洒下的雨滴都挡在了身外。
也许,他并不因为迷惘而彷徨,他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彷徨只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种现象里,雨是一首哀曲,飘荡在雨巷的上空。戴望舒作为一个清醒者,他以诗人独特的眼光清晰地看出了那个社会的不自由,看出了那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同时,他又以一个诗人的心态关心着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兴亡。但是,社会现实不容许他这样,给了他太多的阻碍,所以他苦闷,他不得不彷徨。他彷徨在雨巷里,他在黑暗里摸索,他希望在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为了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他终日在雨巷里徘徊,在雨巷里默默彳亍。因为,那个姑娘和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她更像一枝丁香,更像一个凄婉迷茫的梦。他追求的理想就像这位姑娘一样迷离蒙胧,这使他苦闷,使他彷徨,使他感伤。但也正是在这个姑娘的身上,诗人找到了他心灵的契合,他希望这个姑娘离他更近些。为此,他始终没有放弃过等待,他时刻都在雨巷口徘徊,但是,那位姑娘只是和他擦肩而过,最终消散在雨的哀曲里,投给他的仅是太息一般的眼光。
作为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戴望舒的诗无疑要受格律化的影响,追求“三美”;身为“雨巷诗人”,又足见《雨巷》对他的分量。《雨巷》只属于戴望舒,戴望舒的诗为那个酷似“雨巷”的社会现实而写,他在“雨巷”里呼吁人民觉醒,引导人们寻找出路,但“雨巷”是悠长的、寂寥的,它会消散人民原有的气息。面对此,戴望舒没有退却,他只是换了一种呼吁的方式。
有人说:“诗人都有天生的浪漫气质和敏锐的观察目光。”的确,戴望舒是浪漫的,他忧愁着,独自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巷里彷徨。他似乎在寻找什么?也似乎在等待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不是,只是毫无目的的出来走走,顺便的话,“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然而,诗人是彷徨的,彷徨在那个黑暗悠长的“雨巷”里。诗人为什么独自彷徨呢?他是找不到出路吗?还是“雨巷”太黑、太长?抑或是这“雨巷”纵横交错像迷宫?或者他根本就不想走出这“雨巷”,只是在这“雨巷”里等待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他终于还是等到了,但“她”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而只是对他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随后撑着油纸伞消散在雨的哀曲里。这一切,他都好像是做了一个梦,当梦醒时,他仍然在雨巷里徘徊,只是再也找不到那个姑娘的一点感觉,找不到那种心灵的契合,但诗人还是希望逢着一个。
在那个黑暗悠长如“雨巷”的社会里,文人注定是要彷徨的。鲁迅先生在当时不也叹惋过吗?“寂寞新文苑,平安古战场;两间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一“两间”和“雨巷”又有多大区别呢!鲁迅先生在“两间”中彷徨,戴望舒在“雨巷”里彷徨,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在那个“雨巷”一般黑暗悠长的社会现实里彷徨。难道不是这样吗?
彷徨是痛苦的、抑郁的。戴望舒用他的这种痛苦升华着他的梦想——人类自由生活。即使实现这个梦想困难重重,但他从来没有绝望过,也不能绝望,他只是彷徨在这个“雨巷”里,把他的灵魂之旗举得老高老高,高过了他撑的油纸伞,高过了他彷徨的雨巷。就这样,他的彷徨是痛苦的,但他始终愿意承受这种痛苦,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在雨中默默彳亍。
有诗人这样说:“诗歌是诗人把对人类和自身的精神疾病通过语言转化为写作者的痛苦,在这对人类痛苦的勇敢承担过程中,不断提升着自身和人类的灵魂。”戴望舒的苦闷与彷徨,使他感受到了莫大的痛苦,他作为一个诗人,以“诗”这种精神的方式,承受着这种痛苦,同时也抒发和倾泻着这种痛苦。
戴望舒是彷徨的,他彷徨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雨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