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走来的晋祠
作者:走背运时间:2025-03-24 12:39:36热度:0
导读:“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这是清末举人刘大鹏对晋祠的评价,只有看过之后,才觉得这种评价实在是恰当不过。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不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而且分布着近百座历代劳动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这是清末举人刘大鹏对晋祠的评价,只有看过之后,才觉得这种评价实在是恰当不过。
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不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而且分布着近百座历代劳动人民修建的殿、堂、楼、阁、亭、台、桥、写、榭。它们在苍郁的古树的掩映下,在晶莹澄澈的晋水的映衬下,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使观赏游览者应接不暇,流连忘返。所以,到太原首先要看晋祠,就像到北京首先要看故宫一样。
到太原的第二天,我就叫上梅子,迫不及待地去了晋祠。从太原市内坐上856次公交车,不到半小时,就直达晋祠大门。
晋祠大门为青石基座,五层台阶上并列着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道拱形门洞,两翼是高大的红土围墙。右边大门洞靠南墙上,镶嵌着1961年国务院公布晋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题刻。大门两边各有一个歪头咧嘴若微笑状的石狮子。整个大门高大壮观,气势非凡,给人一种庄严厚重的感觉。
步入晋祠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筑就是水镜台。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当为明代建筑。前面上部是单檐卷棚顶,背面上部是重檐歇山顶,左右两面各有走廊,连通前后。正面高悬“三晋名泉”匾,两旁楹柱上有当代书法家刘炳森的隶书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后面有一宽台,和台两边的对联“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明显表示着,这是一座戏台,并且告诉人们,生、旦、净、末、丑在戏台上表演的虽是戏文故事,说的却是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易老师,来,站这里,照一张。”梅子喜形于色,活泼有加,像个孩子。她对这里的建筑特色、楹联艺术似乎少有兴致,却对选址拍照情有独钟。我当然不能扫她的兴,只得顺着她,走过去,让她赶快拍一张,好继续观赏这难得一见的胜景。
沿晋祠中轴线往里走,经北宋时期浇铸的,经过一千余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的四个金人(铁汉);过四柱三门,造型富丽堂皇,奇异独特,前台基上有一对铁狮的对越坊,就到了晋祠三大国宝之一的献殿。
献殿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始终保持着宋金时代粗犷朴实的建筑风格。献殿面阔三间,进身两间,顶为单檐歇山式,前后明间敞通,为穿越通道。四周无壁,槛墙上置直棂栅栏,显得整个殿堂格外疏朗利落,从远处看,好像一座玲珑的凉亭。献殿最奇异之处,是殿身上部的梁架结构,只在横架上巧施驼峰,托脚承平梁架,结构极为简朴、轻巧、坚固,给人以稳重舒适之感。
再跨过水塘和桥梁合称的“鱼沼飞梁”,就到了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它不仅是晋祠最古老、最壮丽的大型建筑,同时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圣母殿总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身四周建回廊,是宋代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古实例。抬头,但见圣母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质盘龙,张牙舞爪,活灵活现。据说,居中两廊柱上的叫应龙,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儿两柱上的无角者谓之蠣龙。据说,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雕龙遗物。
圣母殿中神龛之内,端坐着神情肃穆,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霞披珠璎的圣母,说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圣母四周,分站着宦官男像3尊,男装女官像6尊,侍女像33尊。这些彩色塑像,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有的丰满,有的俊俏,有的清秀,有的圆润。他们因性格和年龄的不同,一个个神态自若,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侍女们各有所司,有的清扫,有的梳妆,有的捧文具,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掌文印翰墨,还有的随音乐而歌舞。她们或天真,或哀怨,或谨慎,或倔强,无不惟妙惟肖地体现在她们的面部表情上。从这些彩塑侍女身旁走过,你
几乎能感受到她们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仿佛能听到年轻侍女们的娓娓低语。这些体现宋代雕塑注重对人物心理刻画的塑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就在我们欣赏圣母殿的塑像时,来了一个女导游,二十多岁,脖子上挂着牌子,那是正规导游的标志吧。她面朝着两个游客,边走边介绍着圣母殿,面带微笑,普通话标准。她们刚过去,又来了一个导游,身后跟着三个游客。这个导游看上去年龄大多了,差不多五十了吧,想不到也是那么称职,普通话标准,语音洪亮,滔滔不绝,讲解得细致入微,如数家珍。
这是晋祠的又一道风景。她们或许就是晋祠附近的居民吧,从小了解晋祠,考取了导游证,每天聚集在晋祠大门外广场上,招揽生意。碰到外地人便凑上去说:“需要导游吗?很便宜的。”若找到需要的,不管一个人,或几个人,大不了一群人,领着他们,顺着早已熟悉的路径,讲解着烂熟于心的景点内容,然后就等着收取几十元的耍嘴皮子费。这不应验了那句古话:“虾有虾路,鱼有鱼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出圣母殿,往左走不多远,即到了“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修有难老泉亭,亭上挂有“难老”、“奕世长清”、“晋阳第一泉”等匾额,四根柱子上刻有“昼夜不舍,天地同流。”“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长水也长。”的对联。亭内围有木栅栏,往栅栏里探头一看,只见圆形的井中,往上冒着白花花的水。
亭外台阶下,从石龙嘴里流出哗啦啦的泉水。有很多游客正争先恐后地在用手接流水,是在沾千年不断的泉水的仙气,祈盼自己也能长生不老吧!我对梅子说:“你也去接接水,沾点仙气,保佑你长生不老吧!”梅子呵呵一笑,回了一句:“俗气!”
晋祠中最动人心魄的,还要算那些古老的树木。苗裔堂前的“齐年柏”和东岳祠院中的“长龄柏”,也号称“周柏”,是周代所植的吧。树高都有20来米,树围都是5、6米,枝叶覆盖面积起码达几百平方米。光溜溜的树干已成褐色,摸上去如铁打钢铸般坚硬。老干虬枝,磊砢多节,形如苍龙。有些树枝已经干枯,但见凌云劲节的英姿;有的树枝仍生机勃勃,翠绿欲滴。一看树旁铜牌上所刻写的树龄,一定会吓你一跳,“3000年”,天哪,何等撼人心灵的数字!想想看,一棵棵普通的树,坚守在这块平常的土地上,从历史深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