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是对中华民族情感的凝聚
作者:秋野时间:2025-04-14 15:59:56热度:0
导读: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让我们的心疼奔涌而出,让我们的悲伤尽情倾注,向所有死难同胞告白:我们爱你们,我们与你们同在。一场大地震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让我们的心疼奔涌而出,让我们的悲伤尽情倾注,向所有死难同胞告白:我们爱你们,我们与你们同在。
一场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震动了整个神州。汶川,一个平时不为人知的名字,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就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云南、西藏等周边地区就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帖子传递情感,手机连续不断的慰问温暖人心,部队、武警官兵10万人积极营救,全国人民时刻关注灾区。7。8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及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天灾无情人有情,在特大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不仅没有被吓倒,而是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救灾大行动。
我们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祷,为平安者祝福。
为表达全国人民的沉痛心情,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致哀,19日2点28分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举措,这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本传统,这是一个尊重生命。顺乎民意、尊重民意的善策。我们双手合十,面向中国西南一个曾经美丽,今后会更加景秀的山区,向那些在瞬间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
汶川地震,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汶川之难,举国同悲;锥心之痛,情何以堪!震中的遇难者,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也是鲜红国旗的一部分。确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我们用最庄严的举哀,凝聚民族的力量,给死者最高的尊重,给生者最大的抚慰。虽然灾害侵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肌体,但历史上无数次的事例都证明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灾难能够毁灭我们的家园,但无法阻挡我们不畏灾难、勇于前行的步伐。
在这次全国性的抗震救灾中,更加体现了党中央的以人为本、重视普通民众生命的一贯做法,让民众感到党的温暖,国家的强大,人民的爱心。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一个因献血造成交通阻塞的国家,一个总理在2个小时到达灾区的国家,一个动员十万人抢险的国家,一个个人和企业捐款几百亿的国家,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看到,我们华夏子孙血浓于水,中华民族众志成城。
这种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总书记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前总理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突如其来的天灾,考验着民族素质,更检验着国家责任。让废墟下的生命都有希望,给死难的同胞生命尊严,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舍和得是人绕不过的选择,但在灾难面前,有些人把生命让给了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灾难不仅没有打垮我们,只会激励我们全民族团结一心,继续前行。我们用信念战胜不幸,用力量战胜泪水,与灾难抗争,和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在天灾面前我们永远都不是弱者,我们就在今天起程,在最悲痛的时刻起程,中华民族又要进行一次新的征程。为中华民族壮行,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
在哀悼日中,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瓦砾废墟下可能还会有奄奄一息的灾民。我们的眼泪是为死难者流,我们的汗水和决心,为那些生命奇迹流淌。在这个持续三天的哀悼日中,我们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换取哪怕只有一个生命奇迹的出现。与地震后的空间坍塌争夺生命、与地震后的时间争夺生命。这也是哀悼日的沉默里,我们真正需要戮力同心的最重要事情。
哀悼日是对民族情感的凝聚。在灾难发生后,各地民众自发捐款、献血,许多国人甘当志愿者,主动表示收养地震孤儿。当民众自发地用烛光哀悼死者,当民众自发地将赈灾物资运往灾区时,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如一人。多难兴邦,作为一个有传统、也有担当的民族国家,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日子,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国家行为,来重申全民族在这次灾难中的共同情感。
(写于2008-05-19 1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