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975年是中国继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又一个大灾之年,国家的物资极度贫乏,人民的生活也就极其困难,各省各地逃荒到外的农民比比皆是。那年我5岁,虽由在念小学的三哥、四哥带着天天学生一样去到本村的小学校,却也
1975年是中国继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又一个大灾之年,国家的物资极度贫乏,人民的生活也就极其困难,各省各地逃荒到外的农民比比皆是。那年我5岁,虽由在念小学的三哥、四哥带着天天学生一样去到本村的小学校,却也只是去“好玩”(朦胧中我觉得读书好玩),尚不懂得人事,更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困苦。
那年夏季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天气酷热。我和两个哥哥分别喝了一碗酸菜汤,吃了半根红苕,算是午餐,和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两个哥哥和我是从学校的后门进的教室,我随三哥到了他的教室,我们还没落座,就听见学校的正大门边突然有许多人在高声哄闹。好奇心驱使我和三哥跑了出去,原来是一个衣衫烂褛的乞丐倒在了学校正大门的高门槛前,死了。听围在他身边的大人在纷纷议论,他自称是河南人,起初在学校外的院落里挨家进行了乞讨,,可没有讨到一丁点食物,太阳大了,他跑到学校外的台阶上想歇息一下,再到别处去,没想到竟死了。大人们一致认为,乞丐明显是饿倒再死的!
对那个自称河南人的乞丐的死,年少的我和围观的村民一样的无动于衷,更没有现在为此而生发的悲天怜人之情。那天晚上回到家,我们与父亲和母亲谈起此事,他们连连叹气。现在我才明白,父亲和母亲不只是为那个乞丐悲叹,也是在为一家人的生活发愁。父亲对我们说:“没有吃的当然要饿死。你们长大了必须要学会自己找吃的!”那时我不知道父亲说的话,其实是放之地球而皆准的真理。
等到我慢慢成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知识,也能读懂张贤亮的副题是“一个唯物论者启示录”的小说《绿化树》,我才懂得了食物,或者更大一点地说物质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懂得了人需要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的需要。由于读书和秉性的缘故吧,我文化不高,身上却有了许多文人才有的习气,更看重精神的东西。
及至我娶妻生子后,看着身边一些朋友的生活,我又非常希望自己拥有更大的物质财富,我希望给我爱的妻子和儿子以更好的生活,我以为那是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于是,我开始了摇摆,好几次萌生了辞掉公职去挣钱的想法。我知道,在从政的路上我虽已起步,但是走不远的,因为自己太有平民情怀和农民心结了。而且,我即便能做上更高级别的官,自己也一定是一个清官,不可能有更多的钱财供妻儿享用。但碍于妻子极不喜欢不安定的生活,加之儿子正在中学时期,也很需要一个温暖安定的家庭环境。撇开儿子的体质和自理能力的因素,之所以儿子没有象他的一些同学那样到外地择校读高中,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其实也有点无力供养的因素。好在儿子懂事,很体谅我们,在本地读书也很勤奋,花钱也很节约。于是我终于没有辞掉公职。
但我又时不时地陷入了如何增加家庭财富的困惑中。炒股吧,没有资本,且中国小股民亏多赢少;买彩票吧,担心运气可能不是那么的好;业余时间参加点群众性娱乐活动,喝茶打打麻将、斗斗地主搞点小刺激吧,玩来玩去,似乎帮茶房老板挣了。。。。。。有时我甚至想,写文章赚钱吧,可自己这方面的天赋并不高,且又会有哪个编辑哪家出版社赏识呢?
最终,我的心又归于了平静。我知道,即便我和妻的生活保持现状,也还马马虎虎的,也能够和全国人民一同进入小康。至于儿子,我想自有他的福气,只要他保持现在的学习劲头,考上一所好大学不成问题,接下来应该有他的出息和过好生活的路子。
真没想到,那个无名乞丐的影子,竟然会这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底,时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对人生价值的取向作出择决。那个无名乞丐,仿若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和伦理学教授,用他凄惨而默默的命运敲打着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