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清代第一“绍兴师爷”
作者:荒城时间:2025-04-17 22:50:32热度:0
导读:江南水乡千年古镇的百官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了不少文人骚客和乡贤名人,而且还有以足智多谋闻名天下的“绍兴师爷”。清代第一“绍兴师爷”沈文奎就是从我们家乡上虞百官走出去的。据史料记载,沈文奎(
江南水乡千年古镇的百官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了不少文人骚客和乡贤名人,而且还有以足智多谋闻名天下的“绍兴师爷”。清代第一“绍兴师爷”沈文奎就是从我们家乡上虞百官走出去的。据史料记载,沈文奎(1598—1654),字清远,上虞百官曹娥村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寄养给别人家,跟着养父姓王。在二十岁那年,考取了明朝诸生。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23岁的沈文奎只身北上游学。明崇祯二年(1629)冬,清兵攻破遵化,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翌年贝勒豪格携至沈阳,入选文馆,开始为满清献谋设策,渐为皇太极器重,经常召见询问国政。清初进入中原的满族八旗子弟虽会骑马打仗,却不懂怎样做官和治理国家。这种现象引起了最高统治阶层的重视和警觉。于是皇太极提出了要改“排汉”为“溶汉”,在朝廷中枢和各级衙门起用汉族文人协助统治,以发展生产、安定社会。这一政策曾经遭到了满族贵胄的强烈反对,但是皇太极告诫他们:“譬诸行道(就好像走路),吾等皆瞽(盲人)。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见《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由此,以范文程、沈文奎等为代表的汉族文人纷纷进入各级政府衙门,参预清延政事。
清顺治元年(1644年),从世祖入关,沈文奎就被授予保定巡抚。时当地初定,土贼蜂聚,所在千百成群,焚掠村堡。沈文奎与按臣卫周胤设策剿抚,畿南始平。保定等府州县征纳赋课,犹沿明季旧制,有优免太滥致亏正额者,亦有取盈摊派刻薄厉民者。沈文奎奏定悉照正条,陋弊概行革除。宁晋庄地利重租轻,多为郡邑豪右所占,累年逋欠籽粒、银两,守令代偿垫付。沈文奎疏请以后庄田尽召当地农民佃种,立甲征收,豪右概行禁绝。翌年五月擢淮扬漕运总督。疏陈绅衿、吏胥误漕之害,要求不论官户、儒户、济农名色,概与民户一体督征。部议准行,著为令。清顺治四年,以擅免荒田税赋,又请明朝陵寝祀典,被革职。清顺治八年,复受命往淮扬总督漕运。疏陈漕政四害,继续清除积弊。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补宏文馆学士,充实录馆副总裁。同年,沈文奎还捐千金改建百官曹娥孝女庙。后乡人为赞佩其德行,以余资建沈公祠于庙侧,祀文奎。清顺治六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行,绍兴师爷由此崭露头角。清顺治八年(1651年),复受命总督淮扬漕运。清顺治十年,胶州总兵海时行叛,沈文奎与总督马光辉两路围剿,以功进秩兵部尚书,荫一子。清顺治十一年(1654),奏垦江北荒地9900余顷,以催运稽迟降三级调用,寻补陕西督粮道,57岁卒于官。自离家北游,至随清兵入关,首尾18年,且值易代离乱,传闻以为必死。妻陈氏居家奉姑,夏无帷帐,冬无棉衣,去死无几。沈文奎亦以为离乡既久,母妻万难复合。不意重逢无恙,乃上疏迎养,母妻俱封淑人。
师爷,是古代那种为出征将帅和军政大员所延揽帮办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师爷的工作是为主人或出谋划策,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或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或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或联络官场。老底子的人一概称为“师爷”。师爷无官衔职称,仅受聘于主人而并非行政委任。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师爷的崛起,并非凭借个别师爷的功绩名望,而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目的网罗特殊人才的需要。绍兴师爷的幕僚群体,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自始至终,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扬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各级地方行政官吏、绅士、商人等群体,共同操纵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成为封建专制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实施过程中作用显著。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师爷为业者多系绍兴人,诚如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中所云:“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有“无绍不成衙”之称。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