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接日连天的阴雨,给具茨山罩上了一层薄雾,也给满山的灌木丛提供了旺长的养分。山上的溪流形成了小河,在半山腰的堰坝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这倾泻的流水声恰似钢琴的弹奏,与山间画眉鸟的鸣唱,构成了具茨山鲜活
接日连天的阴雨,给具茨山罩上了一层薄雾,也给满山的灌木丛提供了旺长的养分。山上的溪流形成了小河,在半山腰的堰坝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这倾泻的流水声恰似钢琴的弹奏,与山间画眉鸟的鸣唱,构成了具茨山鲜活的生命特征。
我要叩访的,是具茨山的灵魂。趟着浅浅的露水,我来了。
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带领风后、大鸿、力牧们开辟基业。炎黄结盟,缔造出不朽的中华文明。黄帝功成后隐退,在具茨山下的中华道教第一观—逍遥观隐居修练,最后成仙。又过了几百年,沧海横流,浊浪滔天,野兽恣虐,民不聊生。黄帝的子孙大禹继承父业,临危受命,治理洪水,采取疏导之法,在具茨山下劈开龙门,引水南下。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于唐尧八十六载治水成功。史书记载: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被册于此而得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具茨山的莽莽余脉和巅峰遗迹印证了她的沧桑和伟岸。
7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我和两位好友在长葛采访一位文史委的老干部,他曾因搜集整理当年一位活跃在具茨山上的抗日英雄的事迹而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位抗日英雄叫郑发昌,他出生在具茨山下,他把年轻的足迹留在了具茨山的青山绿水间,也把英雄美名留在了民间。可是,如果不是因为长葛这位文史委干部,郑发昌也许会象具茨山下的一块石头沉寂在大山之中。1945年7月19日,郑发昌和他夫人张青君指挥1000人的抗日游击队,坚守暖泉寨,打退一千多名日军三次进攻,坚守一天,击毙日军30多人。一位民间英雄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暖泉寨的老人今天提起郑发昌,仍然赞不绝口,称赞他是抗日英雄。而他的儿子郑建民今天正与我同行,还有一位故事创作高手天涯浪子。我们从暖泉寨出来,登临具茨山,专门寻着当年英雄的足迹,探寻大山的脊梁。山下传来了枪声,还有日军发出的嘶哑的追赶命令。郑发昌和游击队员边打边往山里撤,他骑着一匹大花马,他夫人骑着一匹大白马,两人双枪还击,子弹嗖嗖的呼叫着,马踏着青石传来的喳喳声,是那样急迫。郑发昌帽子被打飞了,衣服也着了火。他不在乎。郑发昌扳起机枪,把愤怒的子弹射向敌群。小日本听着满山的枪声,不敢再追,趁天色已晚悄悄溜走了。郑发昌自10多岁开始,带领游击队除奸打恶,抗日卫国,他把灵魂和青骨都埋进了具茨山。郑发昌留给儿子的是一串串思索和追问。
来到半山腰,郑建民指着一个山洞讲了一个神话故事。过去,这个山洞里有一只狐狸,成了仙。迷住了观上的一位故娘,隔三差五下山骚扰,村民敢怒不敢言。一次,村姑问狐狸:“你最怕谁?”狐狸脱口而出:“最怕岳留,那小子的弓箭射的太准,十有八九被他射中。狐狸们提起他不寒而栗。”岳留是具茨山下的一个年轻后生,自小没有爹娘。靠打猎为生,性情豪爽。村姑找到岳留,把实情告诉了他。岳留听到哭诉后,守了三天三夜,终将狐狸精擒获。之后,村姑嫁给了这位年轻后生。村姑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守望着他的婚姻和家园。
又过了若干年,山上来了一群年轻后生,把大山炒得沸沸扬扬的,周小兰和师金德们抗着“知识青年”的大旗,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从城里来到具茨山安营扎寨,接受劳动锻炼。他们用石头垒起了一排排宿舍,把荒山开辟成一块块梯田。他们撒下的汗水变成了绿油油的麦苗;他们朗朗的笑声化成了成串成串的苹果、梨桃和山杂果。白天劳作充实了他们的人生,夜晚排练歌舞节目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他们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大山深处的青纱帐遮挡不住他们骚动的青春,一年、两年,山花开了,果子熟了;当年的知青们一张张曾经稚嫩的脸庞成熟了,不安了,几年的知青生涯让他们满载着劳动锻炼的充实和虚度光阴的遗憾,与脚步踟蹰间做着人生的选择和彷徨。周小兰也在春风秋雨沐浴下,出落成具茨山上亭亭玉立的红高粱,知青们象蝶在舞,把周小兰耕耘的田拢谱成了音乐,把焕发着诱惑力的女性宿舍当成舞台,他们充满了青春的梦想。师金德手把手教周小兰种菜,周小兰不小心一锄头锄在师金德的脚上。师金德从此多了一份呵护和照顾。年轻英俊的师金德用一颗憨厚诚实的心,把这份友情酝酿成了高梁酒。具茨山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具茨山和这群知青们多了一段耐人咀嚼的故事。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们常常结伴回到具茨山,他们在守望着青春,更在守望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大愚华影来了,这位创建了禹州大禹摄影协会的摄影师对具茨山着了迷。他带着中国禹州网摄影版块的“驴友”、“色友”们在山上搭起了帐篷,采集了大量标本,沿着山上一串串神秘符号,从黄帝招兵兴业的轨迹一直寻觅到大禹治水的水痕。他们甚至想通过这些“河图洛书”的实物佐证,把它与中华最古老的炎黄文化联系起来。专家们经过考古探索后预言,具茨山埋藏着中国最古老的炎黄历史,有一天,这些探索者会凭着他们的痴情,用手中的手杖叩开沉睡在大山底下埋藏了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都城之门。探索者也许是幸运的,他们手中采集的那柄石斧可能就是大禹们当年用过的,具茨山的沉默,五千年后会有一次唤醒。
其实,青山是不会老的,尽管有许多人愿为守望他而默默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