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
作者:好善乐施时间:2025-01-18 23:55:44热度:0
导读:高考放假那天,我甚是无聊,恰巧同学递过来一本余秋雨的散文书集,我看过他的《文化苦旅》,感觉甚是无聊,但碍于同学的面,我还是接过来打开了它。文章第一篇的题目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我感到疑惑,一个王朝
高考放假那天,我甚是无聊,恰巧同学递过来一本余秋雨的散文书集,我看过他的《文化苦旅》,感觉甚是无聊,但碍于同学的面,我还是接过来打开了它。
文章第一篇的题目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我感到疑惑,一个王朝的背影,会是讲那个王朝的,但不久,我便被她的类容吸引.......
清朝的历史仿佛如一篇篇美丽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我仿佛看到了他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俯瞰中国,傲然长哨。作为一个少数名族----满族,他是有骄傲的资本。强健的身姿,古铜色的麦肤,他英勇善战,俊逸的轮廓闪耀的他晶莹的汗水。他从西北的草原上,驾着骏马,乘着清风,一路南下,统一了中原。成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第三个统一中国的民族,他是骄傲的。
满清的傲子,他终究是来了。他突破了晨曦中的第一抹光,从母亲温暖的羊水中,来到了这个新的世界。他的啼哭,唤醒了正在沉睡中清朝。满清的辉煌,因为他的到来,正在苏醒.......热河的行宫,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他的乐土,他在这儿作诗,在这儿吟咏。在无数多个日日夜夜,在每天的薄暮时分,他面对着这黑黝黝的山岭沉思。热河的山岭是这行宫的最后屏障,它犹如一张罗圈椅的椅背。他正坐在这椅上,俯瞰整个苍生,他的所有子民。可他心里在挣扎、在痛苦。他在这高高的罗圈椅上,明白了他所担负的责任,看透了他的人生。月亮逐渐升了起来,眼前的山壁显得更加巍然苍凉。北京的故宫正呼唤着他的乳名,他看不见清朝的未来,拨不开这历史的云雾,但他知道,他的母亲,用锦绣的山河,把他哺育长大,他要孝敬他无私的母亲,这秀丽的山河。然而在这里,在这热河的行宫,与紫禁城跨着千山万水,在这儿,他沉淀着自己,远远地、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着中原的气息。他踏着青苔和蔓草,在热河的山岭中,轻踩着圆润的石路,在无字的石碑上强劲的撰写着他人生的感悟,铭记着心灵的鸡汤。他知道,他需要给子孙留下的不仅是一个辉煌的清朝,还要留给他们精神上的养料,他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在热河的行宫内留下一篇篇警章。他在山庄正宫午门上写下了“避暑山庄”这四个强劲有力的大字,一撇一捺间透露着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他明白,他的一生,甚是幸运,又甚是悲哀,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孩子,但他却坐上了千万人梦寐以求的宝座。可他还稚气未脱的眼睛,却要盯着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个是自恃当初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的吴三桂。他发出挑战了,亦是对自己也发出了挑战,他花了八年的时间,向亲爱的母亲证明了自己。他从一个稚嫩的孩童,蜕变成了一位成熟的君王,但他眼前找不到了对手,他开始彷徨........
他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面对着犹如巨龙的长城,他透过破败的砖墙,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儿是他祖辈崛起的地方。他翻下马,脚踏在昔日稳健的长城上,他不明白,一代霸主秦始皇,为何要在这荒芜的北方,建造这毫无生气的城墙。
他俯身轻轻摩挲着经岁月打磨的砖墙,这破败的城墙,见证过多少历史,经历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役。多少豪杰的热血,洒在了这巍峨的长城上。可封建王朝的创始人——嬴政,却因为他这脚下的砖墙,被一个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所扼杀:嬴政的江山,因为这破败的长城,被一个才能不及中人的陈涉所推翻。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他的祖辈,亦是踏过这儿,进入中原。他直起身子,眺望着远方,沉思着,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着几块砖头去保卫吗?他不懂、亦不明白。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守国之道,唯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于是他开始动手了,他希望建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来保卫他的江山,他的子民。他在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他带着王公大臣,各级精兵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围猎。他是聪明的,他不仅是要让王公大臣们保持着勇猛、彪悍的风范,亦是让企图侵略他们的民族瞧瞧,清朝是一个多么强悍的民族,他们勇猛、善战,草原上奔腾的英姿掠去了外族的野心,使他们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他的内心是欣喜的,这是他的民族,他的子民,他无比的骄傲,无比自豪。可强大的民族始终离不开利益,他开始着思与各少数民族建立起友好交往的关系,他善用其他朝代的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使清朝的商业无比繁荣,甚至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让国库逐渐充盈。其他过的使者也不必进京也能有彼此交谊与休憩的场所,这就是行宫的另一大妙处。他把繁琐的军事和政治化为了一道无形的长城,来保卫他的民族、他的子民。
但是他明白,这还不够。他必须在他的王公贵族、他的子民上树立一个榜样。他开始充盈自己..他明白,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没有民族间隙的。作为一个满族人,一位国家的君主,他竟开始学习汉族文化。这使多少冷眼旁观的汉族学儒震惊了。可又有谁能想到,一位满族的君王,竟比历代明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他开始在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上下功夫。他不耻下问,尊重学习,常与学士们一起进行学术争讨,并命他们编写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可他不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还对西方文学特别感兴趣。他仿佛又有着唐朝的开明与开放,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他酷爱西方的几何,如今这条条框框拿到我们现在,也不经让学生头疼不已,可他却像是一座吸食者天地灵气的毓山,源源不断的充盈着自己。他广招西方传教士,与他们探讨几何学,至后来比他们演算的还要快。他又仿佛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一有时间,便向大臣们讲述西方的文化,他不仅充盈了自己,还使他的大臣们受益匪浅。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王朝总是萦绕着一股学习的风潮。
他的一生,终究是走完了,热河的行宫里,有他留给他子孙的财富,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康熙的精神,我们学不来,但我们至少还是多少得学一点。他是清朝历史上,亦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是东方最亮的一颗明星,有过他最闪耀的辉煌和美丽,康熙,他来过,并且永远都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