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太原到平遥,我和梅子是坐火车去的。这是趟慢车,每个小站都得停,慢悠悠的,直让人心急。我心中不免有点返古的感觉,这么慢的车,这么便宜的车费,在南方早已消失。南方可能改革开放的力度要大,人们行动做事的节
从太原到平遥,我和梅子是坐火车去的。
这是趟慢车,每个小站都得停,慢悠悠的,直让人心急。我心中不免有点返古的感觉,这么慢的车,这么便宜的车费,在南方早已消失。南方可能改革开放的力度要大,人们行动做事的节奏要快些,早就嫌这种车太慢,改坐快捷方便的汽车了。所以,在南方,像这样的慢车早已因没人坐而取消,许多小站而因此废弃。因此,我也就好多年没再坐这样的慢车,坐上去竟有点不习惯了。
窗外,辽阔平坦的太原盆地一望无际,只有路旁才有的低矮的树木,慢慢向后退去。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展现在眼前,那些或枯黄或残留一点绿色的玉米秆,还直挺挺地站在地里,显示出给过主人以丰收、给过人类以贡献的骄傲,静静的等候着主人,再来请它们去做其他的奉献。一些已被割去了玉米秆的地里,袒露出黄土高原的本来面目。
梅子望着窗外,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南方好,山清水秀的。这里看不见水,看不见山,看不见大树,整天灰蒙蒙的。”话语里,透露出她对南方无限的喜爱与眷恋。
太原距平遥才百来公里,火车却悠了近三个小时,九点半才在焦急中到达平遥。出火车站,我们随着许多也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交警的指引下,往左转一个弯,远远地就看见平遥古城的城墙了。
平遥古城,近年来名声越来越大,整座古城由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古寺庙、古民居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活标本,1997年和丽江古城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号称“华夏第一古城”,成了到山西旅游必看的景点。
走近凤仪门,但见高高的城楼巍然屹立,门前横着护城河,左右各有一桥拱在河上。我们往右跨过桥,跟着其他游客,顺利地进了城楼右边的城门。我不免有点诧异,怎么不见设卡收取门票,难道游览平遥古城不需要花钱?
天空飘着些许薄雾,不见太阳的踪影,使我们浑身舒爽。我们起先到的可能不是主街,游客不多,三三两两的,只见一些比较低矮的普通的平房。有几间房子里布有摄影展览,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都是些少有报道的,反映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状况的,具有揭露社会黑暗面之嫌的内容。
转过一条小街,突见一堵墙上赫然写着“工业学大庆”五个字,每字足有2米见方,红字加白色框边,为宋体美术字。这是我所熟悉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因为这样的标语我也曾经写过,只不过写的是“农业学大寨”而已。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其他地方已早已难见类似标语的踪迹,在这里竟得以保存,且字迹清楚,完好如初。
太阳露出了脸,把古城的街道和建筑照得更加明亮。那些普遍只有五米来高,排列整齐的前高后低的房舍,看起来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无不使我感到新鲜好奇、驻足不前。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走进一座民居,只见院内许多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主街上,这是西大街吧。虽只有四五米宽,但在明清时代,肯定是最宽的街道了。建筑物更加古色古香,布局更加精巧,装饰更加华丽,直看得你眼花缭乱。商铺越来越多,古代的铺子卖着现代的商品,古今融合,相得益彰。当然,商品中也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比如漆器(据说,在明清时期,平遥的漆器很有名气)。时而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首饰盒,被整齐地摆在商铺前显眼的位置。首饰盒花色鲜艳,五彩斑斓,更是漆得亮色刺眼,很是诱人。我禁不住对梅子说:“你看,这些首饰盒多么漂亮,买一个吧!”可梅子说:“我又没有首饰,拿来装什么呢?”
游客逐渐多起来了,越往前走人越来越多,已是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梅子紧紧挽住我的手臂,好像生怕自己走丢了,抑或是怕我有什么闪失。并时不时地叮嘱,注意看路!不要碰着啦!
一座门牌稍高点的建筑出现在眼前,门牌上赫然写着“日升昌”三个字。这是日升昌票号旧址,它是创立于公元1823年的中国首家票号,被人们称为“中国银行的乡下鼻祖”。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晋商”的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日升昌就是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票号。当然,日升昌票号已成历史,现在成了“日升昌票号博物馆”,专供游客参观。
随着拥挤的人流往前走,远远地传来锣号声。接着看见一队打着大红旗幡,举着红底黑字的牌子,浩浩荡荡的仿古迎亲队伍,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过来了。一顶四人抬的漂亮轿子过来了,梅子口里喊着“看新娘子”,挤过去顺手掀开布帘,欲看新娘子的俊模样。可伸出头来的是一男的,嘴里连连说着:“新娘子在后边。”想不到这里的风俗,是新郎官也同样坐大花轿。
后面的花轿过来了,好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去掀布帘。轿夫们干脆停下脚步,放下轿子,让大家看个够。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过去,一睹新娘子的芳容。新娘子肯定非常俊俏,一脸的羞涩。可惜人太多,我不好意思往里挤,更不好意思去瞧新娘子。
沿着长长的东大街,经过了好多的博物馆,如“汇源当博物馆”、“汇武林博物馆”、“商会博物馆”、“镖局博物馆”等,来到了亲瀚门(也叫下东门)。我们买了参观城墙的门票,登上了高高的亲瀚门城楼。
站在城楼上远眺,平遥城尽收眼底。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遥城三华里见方,显然是古代最低一级(即县城)中最大的城了。城中那些宽窄有序、布局规整的街道,似在述说着古代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那些高低错落、黑灰厚重的建筑物,无不书写着长长历史的风云集会、烟雨无常。倚着城楼上雕花的栏杆,望着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蜿蜒,形似“神龟”的平遥城,我怎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2700年前的古人来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修筑平遥城。然敌人来了,战争来了,平遥城被毁坏了。又一批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