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一些感想
作者:黎民时间:2025-04-18 06:24:40热度:0
导读:冯伟是写散文的。这些日子,因为认识冯伟,我很愿意说一说自己对散文的看法。散文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体裁,自有它的立命之本。从诸子百家,到今天星罗棋布的散文文化市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出现了多少洋洋
冯伟是写散文的。
这些日子,因为认识冯伟,我很愿意说一说自己对散文的看法。
散文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体裁,自有它的立命之本。从诸子百家,到今天星罗棋布的散文文化市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出现了多少洋洋大观的文章,数不清了。从汪洋恣肆的庄子,到结实厚重的唐宋八大家,到现代的郁达夫,到今天的贾平凹,我们的这些榜样,我们的这些导师,又有多少,我们也数不清了。时下又有多少人在写,如星子,如牛毛……实际上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出生的这个时代,我们有那么多的借鉴,我们应该把散文写好了。至少,我们应该少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散文,顾名思义,就只在一个“散”字。不怕你写得杂,就怕你写散了神。写散文最好要有广博的知识。一篇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容,才耐读。一篇文章的气度和风格,就是一个人的气度和风格。喜欢一个人的文章,和直接喜欢他的人有关。
在历代文集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上上之作。它本是为《陶花源诗》写的序,不想却掩住了诗名,自己大放异彩起来。写散文的人,不能不从这里有所启悟。这是闲笔,闲笔往往极容易写好。闲笔,也最能见出一个人的襟怀。正是有不凡的襟怀,才能写出不凡的文章。我读姜白石,而很多时候又是为读他词前的序才进入他的作品的。读者不难从这里看出这些大家是如何节省笔墨的。
眼下,相机已不是多稀罕之物,有些人文章不见得写多好,那些题在相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却是极有声色,不仅个个惜墨如金,文意也象极了诗。而这些人,要写诗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了。写散文的人,不妨如此用笔墨。不是不妨,是一定要如此用笔墨。在这里,我特别强调要惜墨如金。惜墨如金不是要你拿文字当金,花花绿绿的往里塞,不舍得删除;或者为炫耀自己另一点的“知识”,非要加进一些与文章关联并不多大的文字。精炼文字,精悍文章,不仅是为自己负责,更是为读者负责。好文章绝对地不厌其长,这是不用说的。不信,你再捧出一部《尘埃落定》,我定会再一气读上十遍!
再特别说一说炼字,说具体点是炼单个的字。说到炼字不要只想到诗句里的炼字,什么“绿”啊“闹”啊“多”啊的。写散文如果你能注意到这样炼字,能使你的整篇文章生色,且最容易让人记住你的文章,和你。说不准这也就真成了你文章的风格。象晨义《龙山秋月》的里句子,我已注意到他文章的炼意已注意到具体的某一个字上,象肥字啊,横字啊。那肥,又绝对地是有别于李清照的。再就是冯伟的那篇《清且涟猗》,极有亮点;过后我弄明白了这也许正是冯伟文章的亮点。有必要在这里著重一说:
泰山西南诸峰弯腰,向南滑去,滑出一片开阔的原野,被大汶河拦腰斩为两截。河的北岸就是远近闻名,历史上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汶阳田”。军寨洼就藏在大汶河中游一条支流的支流上游。汶阳田往北长到军寨洼,就用尽了肥力,再也长不动了,只好无奈地守望着北面那一片涝洼地。——冯伟《清且涟猗》
湾,滑,斩,藏,长,用,长,守……文章一开始,在一段极短的文字中,一连串的绝妙好字汩汩而出,让人击节叹赏,复读复读之,滞留在这里不想进入下文。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朋友,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一节是冯伟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象极了电影里那种蒙太奇的手法。镜头从大背景下慢慢聚焦,家乡的故事就在这片“涝洼地”上展开了……
这些字的妙用,自不必用我去说,读者尽可以去心领神会。注意,我这里不是大意列出了两个“长”字。第一个我愿意读chang音,第二个我愿意读zhang音。我以为这里也有一个小错点,即:……泰山西南诸军寨洼就藏在大汶河中游一条支流的支流上游。是支流支流的上游,还是就是这条支流的上游?让人迷惑。读起来也不顺口。或者干脆就说一条支流的上游。哈,说到这里我也糊涂了。
还是说回来。
重庆第一女诗人金铃子说过:“对我来说承认散文比诗歌难写,是一件极其不愿意的事”。
写诗,梅边可以用不到一支烟的时间写出来,且基本上不用再作多大改动。写散文就不行了。才若不济,尤其难为。这里再加一句:写散文和写诗一样,同样需要灵感和激情。写散文和写诗和写其它任何形式的文章一样,千万不要去仿谁摹谁,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一定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注意了,我说这些,多不是从写作技法上而言。我是隔山看山,或者说山外看山。也许道着了真谛,也许皮毛也不是。我不过想诉诸文字就此梳理一下自己对散文写作的认识,写下一点自以为是的心得。我也是为让喜欢散文的冯伟兄一读一乐。冯兄的文章,我读过的还不多,我的欣赏能力也确有限,所以至今不敢轻易下一语。实事上,不是不敢,是我还没这个能力。
记下了,我会向这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