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三秦长绿
作者:定时时间:2025-04-17 12:26:12热度:0
导读:生长在渭河两岸的人,对“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的渭河流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于陕西潼关进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经
生长在渭河两岸的人,对“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的渭河流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于陕西潼关进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经三省十三区八十六县市。从远古的女娲补天传说到史前半坡文化,再到后稷教人种稼穑及农耕文明形成,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周秦汉唐到新中国成立……可以说,渭河流域的进化史就是中华文明进化史的缩影。
从远古记忆开始,连绵不断,奔腾咆哮的渭河流水,到了宁静的冬季、就会柔媚地像一个大家闺秀,心态恬淡的在属于自己的领地,描龙绣凤,吟风咏诗。到了冰雪消融的春天,又会像一个温柔贤淑、心地善良的农家妇女,清明透亮,百舸竞发,柳絮飘洒,鱼翔见底。到了夏季,特别是盛夏秋初,一场电闪雷鸣,一阵狂风暴雨,连续几天瓢泼大雨,顿时间沿河两岸的所有积水,一古脑全部倾注于狭窄的河道,此时的渭河,说翻脸就翻脸,再也不见往日的清澈宁静,再也不是原来的温柔贤惠,波澜壮阔,咆哮如雷,凶恶的犹如一条发怒的恶龙,肆意妄为的肆虐者依山傍水而居的人们,随心所欲的荡涤着污泥杂碎,声势浩大的跨越沟壑桥梁,大有荡平世界,毁灭人类之势。
渭河流水随着季节的变换,千百年来都是风起云涌,洪流滚滚,汹涌澎湃的一会儿清洁一会儿浑浊。绵延千里奔流不息,宛如一条黄色巨龙,奔腾繁衍在三秦大地,孕育着华夏文明,滋润着秦风唐韵,渭水流经过的土地,滋生出千姿百态的物种,物化为绵延千里的绿色植被,像一条绿色的长廊,飘荡在三秦大地,养育着三秦人民。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不知曾经演绎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冲击出多少历史痕迹。
清清地渭河水,就是这么样奔流不息的流淌着,流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一夜间春醒了沉睡的土地,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浪潮,促使现代工业革命的迅速兴起,顺着渭河流域,星罗棋布、大大小小兴建了无数个工厂,落后的工艺流程,粗糙的制作工艺,废弃的工业垃圾,废弃的工业污水,无计划,无章程的随意排放,清清的河道,洁净的渭河流域,被工业垃圾和废弃污水淹没,蚕食鲸吞了,鱼儿绝迹,鸟类飞走,草木掩映的河道被黑沙掩埋,黑糊糊的污泥浊水,臭不可闻的沼泽河道,蝇蚊满天飞,行人不能近。装扮三秦大地的绿色长廊,失去了往日的典雅俊秀。
繁衍生息在渭水岸边的人们,失去了生命之水,不亚于失去了衣食父母,一时间人们奔走呼号,强烈抗议,还我绿水清山,还我生态家园,还我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建设生态环境,让渭河沿线重新恢复为三秦大地的绿色长廊,反复斟酌,痛定思痛,倾听群众呼声,纵观国际环境,采纳专家建言,生态建设终于被提到议事日程,陕西省政府08年出台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2012)》政策文件,政府将投资133亿元人民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渭河治理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渭河黑臭问题,彻底消除劣V类水;有效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明显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加大绿化力度,显著流域生态环境,使渭河沿线成为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让春意盎然、果实累累,鸟语花香的绿色彩带飘舞在三秦大地。
不很遥远,一个多姿多彩的亮丽的绿色生态走廊,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春色美景将呈现在三秦大地。
行者龙200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