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十几年前就听说咱辽宁省辽阳县寒岭一带有个核伙沟,风景宜人。辽阳电视台旅游景观中见到了核伙沟的山涧小溪、枫叶,美,好美。遂一直心往神驰。今年金秋时节,与辽阳博友们一起赴核伙沟采风,终于与她谋面了。初见核
十几年前就听说咱辽宁省辽阳县寒岭一带有个核伙沟,风景宜人。辽阳电视台旅游景观中见到了核伙沟的山涧小溪、枫叶,美,好美。遂一直心往神驰。今年金秋时节,与辽阳博友们一起赴核伙沟采风,终于与她谋面了。
初见核对伙沟,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水在哪儿?但见山梁上稀稀落落地几户人家,多用石头垒起的矮院墙,少有几家木制的篱笆墙,无论是哪一种墙,都爬满了藤蔓开着各色野花。墙根儿下一溜栽种着鲜艳的生命力旺盛的花朵。矮墙里的梨树、山里红、山楂各展成熟姿色,红黄绿杂聚枝头,游人忍不住伸手去摘。因为我们队伍里有此山间“梨花驿站”的曹老板,他主动与山民打招呼,所以,无论我们在山民家门前的石阶上花卉前拍照,还是隔着矮墙摘树上的山里红吃,他们只是用怜惜的眼神瞅瞅,不阻止。当然,我们也只是取乐助兴,顺手摘个把的而已,没有破坏性的采摘。另一伙几十人的外地游客被另一山间旅店的人领着,则理直气壮地纷纷折枝,引起了本家的不满,老爷子操着大噪门喊:“干什么的?谁让你们折果枝!”游客戏说:“看着馋了呗,树上这么多呢,摘几个能有什么呢?”老爷子稍带怒气地说:“上谁家住,摘谁家的,摘我家的不行!”曹老板瞅了瞅老爷子,又看了看那群游人,转过脸来不无得意地对我们笑笑说:“一般来说他们都给我面子。”
梨花驿站曹老板喜交文人墨客,缘于他在部队时做过文秘,欣赏爱好文学艺术。他只四十不进五,高个头,五官端正,挺标志的男人。现在是火车司机,却一身的文人气。他的驿站是建在山梁上的茅草屋,风格古朴,意味脱俗,与其他普通的石头水泥大平房等山间民宅对峙,格外与众不同,因此吸引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居住。
梨花驿站的院里有一石头垒起的露天家禽圈,鸡鸭等同居于此,“哦哦哦”“呷呷呷”“咯咯咯”共鸣。
老板娘是时髦的中年妇女,中长卷发,休闲装。她正领着两名临时雇用的农家妇女在院东侧的厨房里忙碌我们的午饭,我们则参观山梁上错落的两趟茅草屋。每趟有五六间房,土炕,地上一张床,被褥挺干净。曹老板让我们自己随意选房间。
转回院中,在结满几分成熟的山楂树下躲正午的阳光,却不忍心摘树上的山楂,生怕拆了这一树的完美图画。累了,又转至东厢房的一间大客厅休息,大炕上能住七八个人,炕单是新扯的装饰花布,地上有一不大不小的玻璃柜厨,厨内右上侧摆放着几本来此住过的文人出版的书籍,其它地方稀稀拉拉地摆放着烟酒糖茶火柴牙膏等供游人急用的生活小用品。墙上挂着几幅来此观光居住过的书法家们的书法绘画作品。
我们是来体味民风民情的,这梨花驿站竟让人嗅出了纸墨的芳香,仿佛一拨拨的文人墨客穿梭在山梁间,或背着画夹或挥舞画笔,三五一伙的山民手拎铁锹镰刀,下山路上不时地驻足在画架前,啧啧称赞:画得真好,我们这的山水树木上了画上,真美!
秋日午后的阳光依然火热,女士们举起了折阳花伞。我们一行人气喘吁吁上了三个山头,进了三户相对贫困的人家看望小学生,目的是送点温暖给他们,体查民情教育自己,我们为他们置买了新书包和学习用品。巧的是三个都是小男生,最大的一个八岁,瘦小枯干,性格内向羞怯,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却是虎实活泼敢说好动,大家喜爱他们,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直觉告诉我,这几个孩子还是挺聪明的,培养好了会成才的。
山里百姓的房子是分别建在各自的山梁上的,站在山头望去,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绿色的怀抱里,看上去房子大都是近几年修建的,平房较多,由此显示了山民的生活近几年是一年好于一年,好像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贫困。但是,当大人们知道我们来看他家的小孩时,急忙从山上下来,我们看到了他们手里拿的筐中装着满是疤痕的梨子,这些梨子是留着人吃还是喂鸡喂猪我们不好意思问。等我们走出他家时,主人却热情地把这些梨子装在旧塑料口袋里,非给我们带着上山解渴,弄得电台女主持拎了一会儿就央求大伙分着吃掉吧,减轻她的负担。若是平时在家,这样的梨子会被我们扔进垃圾袋里,可这当口,谁也不忍心扔,硬着头皮啃吧,扔了,好像是扔掉了山民的情谊似的。
核伙沟沟前沟后沟上沟下算一个行政村,散落着百十来户人家,原来此村叫核桃沟村,因主产核桃而得名。说是这山里人家以前主要靠养牛养羊为生,牛羊主要靠放生,草不够吃就啃普通果树的叶子,唯独不啃核桃树,这样核桃便得以丰产,因此山民都纷纷栽植起核桃树了。后因自然景观极美,游人来得多了,为了开发旅游业,改称“核伙沟”作为自然生态旅游区迎接着山外来客。遂有了“姐妹松”“飞来石”等景致与传说。
走在山梁上看峭壁,赏果树桑树榛树叶片,摘路边的野花野果,听山泉在山谷中“哗哗”流淌的回音,似人在画中游,听天籁之音,感觉飞瀑定气势泓灏。攀下沟底,却发现溪流只有二三米宽,缓缓地从石上流过,崖壁上的飞瀑也只有十几米宽十几米高,柔美得跟小家碧玉一样。不少的山石上长着青苔,让人不由得想起“莫惜春衣坐绿苔”的诗句来,不想坐也得坐呀,这沟上沟下一折腾,多数游客都像患了哮喘病似的,溪边的圆石如此光滑,大概是游人休息磨成的吧?坡上老树根须竟能承载几个人坐上小心翼翼地荡起摆度不大的秋千来,呵,拍照拍照而已。
山里的夜晚冷风嗖嗖地往人的骨头里钻。我们在小院中就着月色举杯言欢,时不时地断电,驿站老板张罗用自家柴油发电机发电,空闲中,帮忙奏热闹的山民燃起了几只蜡烛,又在院中架起了山柴点起篝火,引发了大家欢娱的高潮。就在我们闻着烤全羊的香味,大嚼山味时,梁上人家几乎都熄灯就寝了,篝火旁欢娱的我们唯恐扰着了山民的梦境。曹老板说没关系,他们习惯了这种打扰,乐得山外人进山给他们这份热闹,也许有的人正躺在炕上边休息边免费听你们的歌感受你们的快乐呢。
次日晨起,星星眨眼呢,山民已经开始在山路上走动了。多数身后都跟着一条护身的大狗,狗儿个个虎视眈眈毛管锃亮,它们很听主人的话,见了我们叫了几声,主人给个暗号就不叫了,用眼角窥视我们跟着主人身后跑。篱笆墙里头的男女们陆续地里出外进忙活,炊烟袅袅升起,缕缕如白雾在山梁上缓缓地浪漫地伸展。
我们喝过玉米茬子粥,吃了大馒头小咸菜后,已是早上九点来钟了,一路采着野花野果上了梨花驿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