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觉得是有必要将以前用过的,见过的农具、器皿记一记。因为它慢慢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记忆。这里记一笔,谈不上梳理,只能算是在人们记忆的影像中一次回放。就说升筒吧,它走出人们生活的理由不难找
我觉得是有必要将以前用过的,见过的农具、器皿记一记。因为它慢慢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记忆。这里记一笔,谈不上梳理,只能算是在人们记忆的影像中一次回放。
就说升筒吧,它走出人们生活的理由不难找到。一是人们现在吃的粮食不用精打细算,二是吃饭的人家也不是家大口阔,主要的是现在人们吃的主食也就一个“猫量”。
升筒好写,随便一比划人们就可理透彻的,不象有些农具无论你怎么比划,也不容易让人想象其形状,即使有了图解也还让人对其功能有些怀疑。只有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日子过来的人,不用比划,只要的提名字就清楚明了。
升筒,多数人家已不用它了。竹子做的,用做量米的工具。就是用一节大的竹子,留着底盛物。多少为一升呢?可不是现在用的公升,它是有具体的标准,也就是“十六两制”一斤为一升(相当于1。5市斤),十升为一斗。升筒的做法不难,竹子粗细不一,而想让其刚好盛一升米,我估摸着是把一节竹子留得长一些,将一升米装入竹子内,剔除多余的空间,一个升筒就算是做成了。另外还有“半升筒”,顾名思义也就是小些的升筒。
升筒是过去家家有得用的器皿,实用性极强,都是放在米缸里量米用,可做不了装饰品,最多只在升筒上刻个名字罢了。没有那户人家把它放在“条机”上显摆的。
用升筒的年代人均只有28斤口粮(谷),出米也就20斤过一点,可想而知人们如狼似虎的肚子饱受怎样的煎熬,所以用上升筒来精打细算,如打算中午要吃的米量够了,还在每一升上克扣自己一小撮米,以备不时之需。当时可没有人将这克扣为应急的粮食定个名,也许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于短暂吧,人们还未来得及为其定名。我记忆中我家就有不少顿餐就是用这小撮米将就过来的。升筒的功用还不仅在此,有时那户人家粮食超支了,邻里家用做东借西挪的,我借你一升,他还他一升。
升筒,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吧,它走出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坏事,说明人们摆脱了饥荒,不用克扣自己来过日子。升筒走出了我们的视野,说明人们生活水准有所提高。升筒,你走吧,离我远点,我不愿意再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