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夕之浮想一二
作者:文理俱惬时间:2025-04-16 13:56:49热度:0
导读:转眼之间,今朝过后,以往种种已是旧时人事。论文题目拿在手里的时候,毕业便近在眼前了。此刻如我,与刚进到这所学校时一样惶然无措,现在将要离去,依旧形色匆匆,略无些许准备。这也许正应了那个形象的说法,我们
转眼之间,今朝过后,以往种种已是旧时人事。论文题目拿在手里的时候,毕业便近在眼前了。此刻如我,与刚进到这所学校时一样惶然无措,现在将要离去,依旧形色匆匆,略无些许准备。这也许正应了那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就像是一个个的零件,在学校这所大加工厂里,匆忙加工了四年,现在,不管是成品次品,或者废品也罢,不管对社会有用无用,都到了该出厂的时候了。然而,有趣的是,这质检报告(论文)还得我等“产品”们自己提交,再由“工厂”盖章认证,兹以证明我等品质之优良,厂商对社会负责的一片拳拳之心。
“得失之间”——这是许多我们的“前辈”们总结他们四年大学生涯的经验之谈,以前不大懂得其中意思,也不深究,便权当做他们“倚老卖老”,故作深沉罢了,这是他们的权利。当然,也有些老生本不愿深沉做作,和我等小弟混的熟络了,便不吝赐教,倾囊相授:“得失之间,‘得’么,意思就是曾得到过一个老婆;而这‘失’么,那便是——”他故意掖着一会,瞪眼环视我等一周,待吊足了胃口,继而一声大似一声儿,“嘿嘿,又失去了一个老婆,哈哈!一一得二,哈哈哈!”可以想象,当时那是多少双羡慕而渴望的眼神,那个“一一得二”的论证也不必在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凡是以这四字真言总结其经历的前辈们充满了敬仰之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谓是我当时心理真实之写照。
现在,属于我的四年也走完了,虽不是一帆风顺,着实也不算得有什么坎坷。也算是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来来回回,见过了一些人、一些事,共同见证了四个春秋,然而,这亦将是我们在这里的共同的最后的一个冬天吧。如今,我将走,我也愿记下我此刻一二之感受,当然不是什么经验,因为我不是个合格的能用实践总结真理的理性的唯物主义者,惜乎!这或者亦是我四年里连个预备党员都混不上的绝大之缘故罢?回归正言,我自然不会用“得失之间”这样有高等内涵的词语去总结我的略显惨淡的经历,亦自忖无那等傲人之本领。自己平淡之幸福,得一足矣。
我是个彻底的“当下主义者”,活在当下,不问将来。曾有同学怨我做事“慢半拍”,我诡辩之为“淡定”。其实,我心里是不否认她的评价的,因为我是真的这样一个人。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收获,然则,在这样社会里,更是这样时刻,我确切知道,慢节奏是没有多少光明前景的。因为“慢”意味着少争或不争,那么,成功机遇之礼帽自然更容易扣在那些已经伸长了脖颈翘首期待的人头上。被唯物主义者奉为圭臬的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则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很不幸,我在万马争鸣,百花齐放之关键时刻,缩了头,“优胜”看似无望,“劣汰”已成定局。
每念及此,我便惶惶然不知所止。四载之光阴,所为者何?技学不成,道学不精。所谓“修、齐、治、平”的理想怕更是天方夜谭了。有时也暗自思想,我莫非是真的选错了地方?“博修商道”的校训,怎么看也和孔老夫子提倡的“明德、亲民、至善”的大学之道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这是个“斤斤计较”的社会,因此,“博修商道”的宗旨便是告诉所有想成功的人学会如何“斤斤计较”,走上终南捷径。可惜,我是个所谓的学文学的,根本不懂斤两,如何计较?如何有资格能够名列成功名士之流?
仙有仙路,鬼有鬼道。我之未来若何,便不管它,索性说些别的吧。
最近抽空拜读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一篇小说,内容大概是回忆中学时代同学间情感的言情类文章,写的很好。然而,也许阅读爱好的缘故,其中缠绵不尽的情感纠葛,总使我无法卒读。事后我开玩笑说:“你的文写的这么纠结,文如其人,你是否也是个很纠结的人呢?”她笑而未答。其实想想,回忆总是最容易勾起人的激动情绪的,或悲愁,或喜悦,或眷恋,每个人都一样,何况是她那么一个受文学气质陶冶很深的姑娘呢。大二时,我也写过一些类似的东西,那里面有我所以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打算送给我高中曾痴痴眷恋着的一位姑娘的,然而终于是没有送出去,我便将它们封存了起来,当做一个美好回忆珍藏起来罢。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许多喜欢回忆者的遗恨,变了就是变了,怎么能都如初识时那般美好呢。时随事易,过往之事皆成故事,过去之人,皆为故人。我虽以文学为务,然少读书,更不求甚解,喜欢囫囵吞枣,初读纳兰容若这句词时,并不明白其中之真意味,只觉得意境很好,又读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之句,方心有戚戚焉,大略觉出了些悲凉的意思来,便搁在一边,不愿再触碰。然而如今,在我将走,就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再读此句,心海顿如投一石子,漾起层层波纹来,霎时激荡全身。殊不知,一个“若”字,竟是全天底下最残酷的一个字,每当我们嘴里念起“若是……当初(不)……”时,不知包含了多少的苦楚,多少无奈。凭空生出许多闲愁来,如那望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飘零雨,不得解脱。然而解脱之道,说没有也未必。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患、愁苦之情绪,其根源在于我们的这副身体(佛家所谓皮囊)。王国维对此作了解释,既然忧患的根源在人的身体,而人的身体是天生有欲望的,欲的特性就是不满足,牝牡之欲,美食之欲,权力之欲……如此,苦难便随之而来了。那么,“禁欲”“出世”便是最好的途径了,或者自杀也无不可。
可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如何不爱,不念,不恨,不回忆?莫说不能,能也不愿。
虽然临近毕业,论文完成之前课程还是有的。因为搬了宿舍,不再去学校食堂吃饭了,我的生活由三点一线变成了两点一线,似乎没什么大不同,只是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多了。我常走在校园的石板路上,或漫步,或徘徊,或漫想,或看景,或感叹,这样走着走着,竟常常走出一丝丝孤独的感觉来,那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一种淡淡的凋零之感。若是以前,我会赶紧逃离,或者打个电话,以消解这种感觉,然而现在我是不会的,我会把自己沉浸在这种感觉里,静静地观想、体验。感觉着冷风不断吹过我的脸庞,看着小草如何由青变黄,渐渐枯萎,常青树上的冰凌在太阳底下慢慢消融……这些都是我曾经不曾细细感受过的,现在却有难得的安静的机会。就这样,每天起个大早,慢悠悠踱步到教室,五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