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
作者:蓬户瓮牖时间:2025-04-19 02:58:56热度:0
导读:“五四”的时候那直接就提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可见这个“礼”在他们心中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毒瘤,在鲁迅的笔记,他也认为封建的礼教和封建制度都是戕害、压抑人性的东西,就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中国人好
“五四”的时候那直接就提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可见这个“礼”在他们心中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毒瘤,在鲁迅的笔记,他也认为封建的礼教和封建制度都是戕害、压抑人性的东西,就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中国人好你还是很讲礼的,鲁迅就曾经讽刺过两个坐电车的人相互谦让,结果车都开走了谁也没能上车。但是经过文革对过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礼仪在中国成为一个越来越让国人抬不起头来的问题,混乱的公交、不堪的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的喧闹,越来越受人指责。
现在的中国人是不屑于礼仪的,礼仪太多,反而觉得见外。听一个韩国的留学生说,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听见旁边一个司机叫另外一个司机傻B,那个司机热情地应了,她也叫那个司机“傻B”,结果那个司机追了她一条街。在中国,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少礼仪,亲近的人之间经常相互叫对方外号,挖苦对方表示亲近。礼仪上的东西是给外人看的,初次见面的时候才会客套一下,什么时候对你不客套了,也就是把你当自已人了。不只现在,古人也如此,看电视的时候,皇上私下会见重要的大臣,也是说:爱卿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看日本和韩国电影的时候,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男人回到家里,总是大叫一声“我回来了!”然后女人跟孩子到门口欢迎,这才是一个家啊。虽然,有时候两个人感情好,有人回来了也会到门口热情地表示欢迎,但是人的心情总是会受到影响的,不可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回到家,本来好好的心情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心里也会凉几分,但是一个恰当的欢迎礼总是会多多少少促进两个人的交流。但是礼太多了似乎又是一种虚伪,当礼成为一种法制的时候,就像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成了一种压抑人的东西,像巴金里的《家》那样。人不能为了一种所谓的所统的礼仪而做自已不想做的事情、爱自已不想爱的人。
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礼仪到底有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候别人一个恰当的礼仪确实会觉得舒服,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如果礼仪还是需要的,那么多少的礼仪才是合适的?读了《礼记》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至少写作的初衷是好的,让人从原始赤裸裸的愚昧中解脱出来,但是到了后来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吧,也许是其中的许多意思是被人曲解了。就像所谓的“父为子纲”,这个纲怎么解就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统治者为了自已的统治把其中的一些夸大了,就像我初读《论语》的时候,我也觉得惊讶,一个几千年来以这本书为宗的书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啊,虽然其中的一些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事实了,但是其中的很多还是很有道理的,其中的智慧,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就为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礼仪给了一个合理的答案。恰当的礼仪,应该在生前是对别人有益的,让平常的人感觉舒服,让长辈觉得自已被尊重,让有些紧张的人觉得放松,这种礼仪应该是无害的,不应该成为压抑人成长和个性的东西。而“死而无害于人”更让人觉得有理,中国一向讲究厚葬,哪怕是个不孝子,父母死了要是自已还有一分愧疚的话也会将父母厚葬,这个毛病到今天也没有改掉,从古到今,丧葬费用都会为很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活下来的人还要为死去的人负担,实在是不应该。
所以,对于礼,没有不行,教条地执行也不行,关于礼的适度问题,我想“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应该是为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