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出了一趟远门,几周了没有去父母那里,这个周末再忙也要去看父母。一进院子就闻道一股浓郁的艾蒿味。这味熟悉而温暖,有很长时间没有闻到了,印象中的每个夏天,自己和家人都要在这种弥浸在屋里屋外的艾味中度过,尤
出了一趟远门,几周了没有去父母那里,这个周末再忙也要去看父母。
一进院子就闻道一股浓郁的艾蒿味。这味熟悉而温暖,有很长时间没有闻到了,印象中的每个夏天,自己和家人都要在这种弥浸在屋里屋外的艾味中度过,尤其是热浪蚊蝇袭人的夜里。
今年的气候有些异常,快到夏至了天气还不见大热,我问母亲怎么这么早就燃起了艾蒿,有蚊子了,把蚊香点着。母亲拿扫帚扫着艾蒿燃剩的灰,说有一向了,父亲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点上了。还说几十年了她已习惯两种烟味,一种是父亲烟锅里冒出的旱烟味,一种是艾蒿点着后飘荡在屋里屋外的艾熏味。我知道父亲一到夏季他闲了就到野外拔些艾蒿,捆成捆背回家,晒在院外,等半干了就搓成艾蒿绳,一条一条的,多了就盘挂起来,需要的时候扭扯些,点着了,一缕青烟冒起,不一会弥漫了整个屋子,于是人就沐浴在那种艾香药熏里了。酷夏,闷热难耐,父亲便到院里搭个简易的凉塌仰卧其上,旁边燃着粗的艾蒿绳,那是几根拧在一起的。点着的艾蒿绳冒出浓浓的烟,足以把门前大槐树上常来叮人的蚊子吓走。
陇东一带的乡村把野生的艾蒿搓成的绳叫火腰或火药(药字是我自己认为的)。叫火腰,是因为村里的人把草搓成的绳叫草腰;叫火药,当然要区别于能做子弹烟花的火药了。艾蒿本是一种草药,百科知识上说是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外被灰白色软毛,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里说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又被称为“医草”。
我认为,艾蒿搓成的绳(腰)点着了就有了火,其烟味浓,具有一种特殊的药香味,这特殊的药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我就私下里把村人口语中的huoyao写成火药,意为火一样的药。当然,村里的人不纯拿它来驱赶蚊子和百虫,夏季里它还能抗菌、除臭、清新空气等。显而易见,村里的人把艾蒿当成了一种特殊而便宜的药了。
说起艾蒿的功能和药用,除过上面说的,乡下还有一种是叫“灸”的。记的有一年邻家的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不哭亦不吮乳头,我们那里称作“撮口”,大人都急得手忙脚乱,叫来村卫生所的赤脚医生,医生一看摇摇头表示他也没有办法,不过医生推荐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村妇,说她能灸。两天后那孩子果真好了,哭声大,吮着母亲的乳头不放。
开始我不大信,认为那位村妇有点像农村里的神婆,直到有一天这村妇被母亲请来了,请她来是因为大嫂的孩子也得了“撮口”。这位妇人的方法是,拿来干艾,摘下带白毛的叶子揉成小团,取一小碟铺上黄表(那纸易燃),把艾叶团放在黄表上点燃,然后把小碟移到孩子的肚脐边,艾叶燃烧冒出的烟就在孩子的肚脐周围盘旋,这就是“灸”。后来我也查过一些资料,古医书里就有“艾叶能灸百病”的记载,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见,用艾叶作施灸材料,的确有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蒿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正因为如此,古人常在夏天于屋里屋外放置艾蒿或燃烧艾蒿,目的无非一为驱赶蚊虫二为避邪防病,现在的人尤其是农村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夏季里,我们那里的农村几乎家家都燃“火药”,到了晚上,整个乡村就弥漫在艾蒿燃烧后释放出的艾香里了。儿时的夏夜,或掇个小凳坐在大人堆里,或卧在临时搭的凉塌上,旁边就有老辈们点着的“火药”。大人们讲着过来过往的故事,孩子们则听着,有些能听懂一点有些则听不懂,但更多时是手托下巴,胳肘支在膝盖上,斜仰着头在看着天上那永远也数不清的星星。
大人们的话题也似乎没了,他们却不马上回去,就那么坐着、坐着。那“火药”燃着,总有一个小火球在那里,像天上的一颗星星落在了地上,不时还会迸出一个小火星,猛地一亮。夜深了也凉了,夜更静了,隔一会就能听见“扑”地一下什么东西落地的细微声音,那是“火药”燃剩的灰掉落到了地上。
近年来,父亲全天候燃起艾蒿,除了爱闻那种浓郁的艾香味外,还有一个就是把“火药”当成了火种。他烟瘾很重,旱烟锅老噙在嘴里。旱烟比较顶火,火灭了就要点,父亲嫌擦火柴费事,旱烟锅灭了就随手拿起“火药”按在旱烟上猛猛地吸。
有一段时间,我试图改变父亲,给他买了烟卷和气体打火机。烟卷时不时地父亲吃了几盒,那些气体打火机他一回也没用,全被母亲拿来生火做饭了。父亲说那气味很臭,用它点烟烟味就变了,把“火药”按压在烟锅上,味道就是不一样。
我一边和母亲说话,一边想着过去的那些事儿,这时父亲打外面回来了。他一进门,和我说了几句,就又拿出烟袋往烟锅里装烟,我发现父亲的烟袋有点旧了,就建议父亲换了。这时母亲说话了,她说:这个烟袋还是你媳妇过门那年的端午节做的。
我才想起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
 夏天的这个节日,人们总过得那么忙碌,样样数数都要有,包粽子,吃焖饭(用糯小米做),戴荷包、花花绳(有些地方叫长命缕),画雄黄额,当年娶的新媳妇要给公公做刺绣的烟袋,给婆婆做针葫芦(一种别针的装饰品)等等等,但有一样却是总也少不了,就是家家户户都要把新晒干的艾挂在门户上、房间里,压在席子底下,到端午节当日,还要把艾叶别在孩子的衣服里,夹在耳朵上,女孩子也有别在辫稍的。
由此,我认为端午节就是“艾”节了,至少在我们这里可以这么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所有的历史传说,在我们这里的乡下不是那么流行的,像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焖饭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等等,好多说法都是我长大后从书上看来的。我想,既是传说就少不了文人虚加的成分在里面,惟有用艾在端午节里却显得那么实实在在,因为艾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很重要的药用植物和民生植物,艾蒿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人开春就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好到夏天用到它,以求吉祥平安。也不管民间“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的说法,单就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虫繁殖较快,易咬伤人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具有药用和袪毒功效的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