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09年11月14日,连续几天阴雨绵绵的杭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新时代诗社一行三十余人在钱眀锵社长的带领下,在这一天兴致勃勃地踏上了远赴东阳采风的行程。著名诗人董培伦先生、画家陈鸿耕和省社科院研究
2009年11月14日,连续几天阴雨绵绵的杭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新时代诗社一行三十余人在钱眀锵社长的带领下,在这一天兴致勃勃地踏上了远赴东阳采风的行程。著名诗人董培伦先生、画家陈鸿耕和省社科院研究员徐儒宗先生的莅临,使得此行更为有声有色。
初冬的气温已然有些寒冷,可是雨过天晴的景象却让即将远行的诗友们觉得那是老天的眷顾。去往东阳的大巴上,早起的诗友们不仅没有丝毫倦容,还个个激情澎湃,纷纷表演即兴节目活跃气氛。在熊美容老师的主持下,诗友们越来越踊跃,有的诗歌朗诵,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吟唱词赋,大巴里的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杨康美女士和施桂东先生分别演唱了几首歌曲,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所有的诗友,醇厚而有磁性的男女中音让人百听不厌,引来掌声阵阵。高思佶老师的一首《心中的玫瑰》也唱得委婉动听、声情并茂。雪纯诗友优雅的诗朗诵,王一美深情优美的歌声将诗友们的情绪又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高潮驱使下,著名诗人董培伦先生亲自上场朗诵了他的那首成名诗作《沉默的约会》,还有蒋荫炎、余泽和、贾启明、杨卧虎老师也纷纷登台亮相,诸位老师的诗词朗诵别有一番气势,抑扬顿挫、慷慨豪迈。钱眀锵社长兴致最为高昂,不仅边歌边舞,更是即兴赋诗,分别送给杨康美和毛雪纯两位诗友,钱老的童趣与风雅一览无余。
一到东阳,诗社一行人先去参观了杜琳瑛诗友的画廊。上下两层楼的画廊,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杜琳瑛和众位名家的书画作品。一入画廊,顿觉墨香扑鼻,清雅芬芳。才欣赏完楼下琳琅满目的作品,楼上钱老已在书画桌上铺纸挥毫,当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匆匆参观完杜琳瑛诗友的画廊,由地道的东阳人——社员胡强和王旭军作为向导,当地某公司老总何健先生作东,大家来到东阳嘉华大酒店用餐,东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叶序忠先生到场作陪。
下午,钱眀锵社长为当地诗协众诗友讲授诗词知识,几位书画家则现场挥毫泼墨向赞助本次活动的何健先生及其公司赠送墨宝,另外大部分社员在杜琳瑛诗友的带领下,前往参观东阳博物馆和卢宅。
一进东阳博物馆,一座巨大的恐龙骨架惶惶然地呈现眼前。走近一看,大恐龙后面还跟着一只小恐龙。围栏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是两条恐龙的详细介绍。这是两条根据东阳发现的恐龙化石,按照生物学原理,等比例复原装架而成。那条巨大的是东阳龙,长16米、高5米,小恐龙叫盔龙,长3.6米,高1.8米,分别出土于东阳市白殿村胡工山和吴宁西路西岭头。面对如此硕大的恐龙,心下懔然。难以想象,在距今一亿多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曾是一种怎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场景。若不是恐龙灭绝了,哪有我们人类的出现啊。整个恐龙展览以中国东阳龙的发现、发掘、清理、修复、复原为主题,生动地重现恐龙这类远古时期生物在东阳的生活场景,系统介绍恐龙的科普知识。馆内除了“龙腾东阳”为主题的恐龙展览外还设有“超越红土地”的东阳历史文化展览。历史文化展览,以歌山画水之地、兴学重教之邦、百工竞技之乡作为陈列的三大主题:撷取西周春秋时期土墩墓文物,阐明东阳是古越重地;陈列歌山窑、葛府窑青瓷精品、南寺塔文物,显示婺之望县风貌;讲述崇文兴教、勤学苦读风气的形成,展示东阳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东阳博物馆集收藏、修复、陈列、展示、社会教育与研究功能于一体,整个展览图文并茂,使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受历史、感知科学,达到“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从博物馆到卢宅,景象与氛围虽然迥异,心境却是一样的惊叹。卢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明清建筑艺术中的珍贵遗产。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区东侧,南峙笔架山,北枕东阳江,历八百余年,为姜太公后裔雅溪卢氏聚居之地。从选址到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建起规模宏大的厅堂宅第,为我国江南久负盛名的明清古建筑群。沿肃雍堂、树德堂两条轴线,分方伯第、柱史第、大夫第、世进士第、五台堂、龙尾厅等六组建筑,纵深300余米,占地500余亩。整个建筑群落古朴典雅、宏敞秀丽、气势非凡,显示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卢氏宗族聚居结构,典型地反映出东阳木雕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封建士大夫传统风水意识的厅堂宅第,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遗产”。这一片庞大的建筑群,气势着实不小,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庄严和朴素,那种韵味令我沉醉,不由一次一次的深深呼吸。
一进入卢宅景区大门,脚下那条宽约5米由密密麻麻的鹅卵石整齐细致铺就的笔直的路,以及两侧纵深数十米的长长的青砖围墙,它们所营造出的庄重和素雅,在刹那间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走在宽宽的鹅卵石路上,穿着高跟鞋的我竟然不觉得蹩脚,以至走出卢宅时,一位同行的老师问我,走在铺满石子的路上有何感觉,我还答非所问的回答“像是回到了那个年代,感觉很古朴素雅”,那位老师笑着说以为我会觉得累呢。然而,当时我丝毫未觉双脚有何不适,或许是卢宅里的雅静肃穆让我忘了脚下的不适吧。其实何止这些不适,即便那些郁积在心底的烦忧和哀愁,也在那一刻悄然遁去,躁动不安的心灵变得宁静而澄澈。
漫步卢宅,穿堂过巷,耳边不时传来诗友们的赞叹声。在四通八达的卢宅里不知走了多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善庆”堂里,当我举着相机拍完大堂梁柱上精致的木雕,跟着几位诗友步出大堂走往下一处景致时,就在那个转角的尽头,前面本该拐弯的诗友们突然停下脚步,齐刷刷地驻足在一道门洞后,又齐刷刷地举起相机卡擦卡擦的拍摄。莫名其妙的我忍不住紧走几步在人群后踮起脚尖欲看个究竟,依稀闪现在我眼前的是高高矗立于两侧的灰色砖墙和蓝天下两条纵向延伸、错落有致的黑色屋檐。等遮盖我视线的诗友们饱览猛拍一阵之后逐渐散去,我才看清两侧高古的建筑和静卧于眼底的一条狭长的鹅卵石小路,望过去,三四十米之外的尽头也是一道椭圆形的门洞。当弄堂里空无一人,我细细打量着眼前的景象,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着一种诱人的气息,朴素静雅得无以复加。喜爱之余,我一口气拍摄了好几张照片,接着赶紧喊身后的枚翎诗友为我拍照留念。离去之时,竟然有些不舍,想着这条弄堂一定在无形中捕获了无数游人的眼球和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