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心理学中有提到一种“共情”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心底里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关心别人。——题记风起,吹皱一弯平静的课堂挥别2010,欣然跨进
心理学中有提到一种“共情”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心底里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题记
风起,吹皱一弯平静的课堂
挥别2010,欣然跨进2011的门槛。元旦小长假之后,我特地穿上新买的红衣,寓意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新年伊始,期末临近,校十八界艺术节闭幕之后,师生共同面临的是期末这场硬仗。因而平时没有回家作业的我,也在假期中布置了一张社会、一张是思品练习卷。下午第一节课,我一如往常地走进教室,师生问好,然后准备开始讲课。期末时间紧,而课堂上我想强调的内容又特别多,但是突然想起今天没有把作业收上来,到底学生们完成了没有呢?我得先检查一下。想到这里,我让同学们把练习卷放在桌上,自己走下去检查。两组检查过后,一个、两个老面孔被我“逮”了出来,后两组走到最后两排时,还没有发现不做的,突然我发现最后的他支支吾吾不肯把练习卷摊开,我过去花了很大的劲,才看到了那两张练习卷的“真面目”——空白一片。
对于他的态度,我立马火了,不做也就算了,还掩着想不让我看到,更何况,他还是我额外指定的社会纪律课代表,以往每节上课之前都是由他来检查同学们的课前准备的,居然他自己就没做好准备。我让他起立,他不动,我继续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为年轻老师一定不能冲动,也许他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我得给他解释的机会,但是他的韧劲这时也上来了,起先是不出声,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居然大声说:“没理由!”
我一下子乱了方阵,居然如此张扬,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不完成作业辩解,而这个理由还如此得荒谬,没有理由。可是此时的我想不出别的更好的办法,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如何处理,我想到的只有班主任,于是我说没做好的同学去跟班主任解释一下,那位同学也去,就说你不做好作业没有理由,解释完了回来,我们开始上课。另外的两位同学出去了,他没有,低下头就是不肯动。这时的全班早已安静很久,看到我生气了,没有人再敢出声,其实此时的我并不是生气,而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位“无动于衷”的学生。见他不动,我继续说:“快点,跟班主任解释一下,全班同学都等着你!”见他只是把头低得更下了,我想他是拉不动了的,于是我请班长代走一趟,期末的课时得抓紧,我就以此下台,上完了新年第一堂课。
主动低头,回归正常的步调
课虽然上完了,可是这件事情总是在我心里记挂着。接下来的几堂课,我都默默关注他,我发现他与开学初有很大区别。开学那段时间,他总是接着我的话茬,然后不举手,在座位上发表他的言论,我提出批评以后他仍然不改,鉴于他爱出下小风头的这个性格,我让他担任社会课的纪律课代表,由他来管理谁在课堂乱说话,那么他主动讲话的毛病得到了控制,经过上次作业检查以后,他似乎认识到了错误,我上次严厉地批评,他总低着头听课。长此以往,我觉得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出问题。
这时,恰好蔡元培现场书法比赛的成绩出来了,我看到那位同学获得了第三名。我正好可以借告诉他这件事情找他谈话。我还回想起,自己在假期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作业也会反感,也会厌恶,如果可以我也想不做的。于是,我决定主动找他谈话,而不是等他来告诉我他不做作业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下午第三节课,我请课代表转告他,让他来政教处找我,他如约而至。我很热情地请他进来,然后直接进入正题,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很快又到双休了,假期就应该放松一下,老师元旦假期作业布置多了,肯定影响到你休息了吧?他很惊讶地看着我,然后说,不是的,他不做作业是对的。然后我告诉他蔡元培现场书法比赛他得奖了,这么好的字,以后一定要给老师看看,他反问:“老师我的字真的好吗?”“那当然,不好能获奖吗?所以你以后再练习上一定要多写一些,让老师欣赏并学习你的字。”他沉默不语。我继续追问:“不能吗?”他抬起头说好。然后我又说了一些鼓励性质的话,让他期末阶段多努力,最终他的期末成绩上了优秀线。课堂也恢复了正常。
反思,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我想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可能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脾气很倔,你越是运用教师的权威进行批评,他的叛逆性就越强,就像一个皮球一样,你拍得越重,他弹得就越高。有时候虽然表面上虚心接受,但行动上却坚决不改。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关系紧张,师生对立,进而使得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下降,很难管理好整个班级,我在那天的讲台上正有这样下不来台的感觉。然而,如果这时候教师调整一下战术,把问题放一放,在课后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推断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深入到学生的烦恼中去,细心地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注意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如何做出反应等;然后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握他的心理,对他的困难和迷惑加以正确的指导,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期末结束以后,我看到他的成绩,觉得我课后找他的谈话还是有效果的,在大学期间学习教育心理学也还是有效果的,把“共情”效应用到了现实中,作为刚毕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心理方面与学生贴得最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充分利用谈话、写评语这些形式,以共情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举手投足间、言语谈吐中,给学生以心灵滋养,如春风化雨,雨露滋润。而我的转身,也将使我能够闻到拐角处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