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景的人
作者:玄机时间:2025-03-12 18:29:06热度:0
导读:我是来看风景的。我听说的过许多很美丽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朋友说要去西藏,感受“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的质感,仰望那生死两茫茫的苍穹。他说,去的时候一定要扛上那台十几斤重的
我是来看风景的。
我听说的过许多很美丽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朋友说要去西藏,感受“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的质感,仰望那生死两茫茫的苍穹。他说,去的时候一定要扛上那台十几斤重的单反,因为只要到了那里,不用担心相机往哪个方向对焦,360度都是完美的镜头。两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我们这些人,都想着将来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从事干各行各业的工作。但从那个小城镇出来后,都选择了同样的一个结果,那就是往城市里挤。对于我这个连摩托车都坐上过没几次,坐车也最多超不过60公里(也就是在汕头和潮州以内)的人。对大城市,几乎一点概念的。大多都是道听途说,父母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广州生活,二十年以前回去后就没再出来了。一个朋友他姐,一谈到广州,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她说,那里的公车有多方便,只要两块钱就能嗒到很远的地方;那里的地铁有多快,像飞的一样。她还说,那里要什么有什么,去的时候可以啥都不用带,只要带上人和钱包就行了。还有很多人告诉我,在大学时光,你会找寻到所有美好的东西……这些两年前朋友亲人对我说过的话,现在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好像刚听到一样。可我到了现在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那么放心地,居然把理想毫无保留地寄托给了如此陌生而遥远的“大城市”。我到了广州以后,却觉得很不解,人类干嘛要用钢筋水泥建这么大的城市,犹如牢笼把自己和大自然隔绝了。在广州,有更多人的把淳朴、真挚的情感和逝去的美好都寄托给了家乡,以为回去就能找回曾经的一切。
我也时常把很多美好的东西归于家乡所特有的品质,认为家里什么都好,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的东西,就会想着要回家。当聊天聊到没话聊的时候,讲一下彼此的家乡,总能产生很强烈的认同感。想家的人有时候也会形于其表,反而问起了我假期的时候会不会去,结果我被感染得一塌糊涂。或是想起已经差不多有半个月没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强烈的负罪感由心而生。久而久之,“家乡”在我的脑海不仅被美化了,而且渐渐地被我所概念化。有时候我会在梦中回到某个地方,溪边泥土铺就的道路,堆满蜂窝煤的沥青棚和沾满青草味的手推车,低矮的四点金式房屋和蜿蜒狭窄的小巷。走在巷子前边的那个女孩,只要一拐弯,就再也见不到她了,于是我常常在梦里寻觅了很久,直到醒了过来。醒来的时候总是会回忆很久。再次躺下去的时候就睡不着了。不只是因为那个出现在我梦里的女孩,更多的是那些我以为自己早已遗忘了的记忆在内心的深处把我给唤醒了。那些已经被工业区和钢筋水泥楼房淹没的童年的场景,居然在我成年离家了以后,跨越了遥远的距离,还原在了我的梦境之中。
对比之下,才能真正了解乡村和城市两者差距是如此之大。难怪艺术家说城市和乡村可以碰撞而产生灵感。在广州生活了两年,确实到处都是寻梦的人,虽然一夜暴富在当今的社会里已经不太现实了,这座城市人们的奋斗史却让人感慨。我也有所体验,曾经晚上六点多在体育西路用整个身体和其他人一起努力挤进B12路公车;曾经看到穿着正装和高跟鞋的女士来不等待绿灯而横穿交通繁忙的马路到对面打车;也曾经在中午和别人一样靠在街边公园里的石椅上午休。而小孩子则在小区里荡秋千,老人在麓湖或是越秀公园等地方散步和锻炼身体。这和家乡里的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家乡的人除了务农的,在街边开店做生意以外,都是从事玩具和工艺品的生产,大多数人都只是在自己镇上打工。人们的生活很单调。虽然这有点血汗工厂的味道,可仿佛在他们的观念中,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除了吃饭和干活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交给了鬼神去处理,也许就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很单纯,才会发展出那么多的美食来,也才有那么多的和鬼神有联系的民间传统吧。
我现在还是个学生,可能是因为自己平时大脑比较有空闲,所以经常思考一些事情的意义,也时常被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困扰着。而且越想就越迷茫,在问题没法解决的时候,我认为是经历还不够,读的书还不够的原因。许多时候,我是选择在书本里寻找答案的。那一次阅读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虽然很喜欢,却发现那是写给成长中的孩子,而自己已经成年了。断断续续地坚持把《苏菲的世界》看完,以为博大的哲理世界能够让我了解宇宙的真谛,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大自然中被束缚着,犹如尘埃般地渺小。又看了那本日本第一畅销的《窗边的小豆豆》,我感慨,小豆豆真是太可爱了,小豆豆确实是个好孩子,书中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充满友爱的,能让孩子自由成长的社会环境,小林先生是那么地喜欢孩子和了解孩子,巴学园的生活是那么的烂漫温馨,可是这一切却胧罩在饥饿,死亡和战争的阴霾之中。于是我的阅读内容换了风格,想读点自己觉得现实一点的东西,于是找来了韩寒的那本公路小说《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漫长的道路的尽头迎接的却是死亡,新的生灵却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感受却是疑问,他在暗示着些什么,却没有揭露出来,却诉说了路上充满的辛酸、孤独和无奈。也看完了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里边描绘的满是社会的众生相,小人物的咒骂,小人物的呐喊,小人物式的英雄主义。也看过《读大学究竟在读什么》等指导性的书籍。还有其他学术性的书籍,这一类是课本占大多数。看了那么多书,留下了很多感慨。却又觉得读越多的书,反而更加地迷茫。书籍中那些观点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就分不清谁是谁非。只是让自己的神经更加敏感,精神更加脆弱罢了。
我不停问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停地给自己找答案,又不断地追问。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释,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可还是经受不住自己的追问,读了这些东西就能实现理想吗?要远大的理想去干嘛?最后,觉得自己很失败,读的这十多年书,居然是这么地不着边际。没有目的的读书真的是一件让人很纠结的事情,自己学了那么多的东西,却不知道学了要去干嘛,只是平添了许多的烦恼罢了。作家余华回忆过这样的往事,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做噩梦,梦到了一些很恐怖很血腥的场面,醒过来以后,他就会用文字把这些血腥的场景记录下来,整个人的精神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写书的人有这种体验,读书的人也何尝不是?书本最终也成为了一种在带有点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