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也许由于自己过于普通,身边的朋友也尽是些普通的宝钢工人。我的工友很平凡。但平凡的人偶尔也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听说我们十几位在宝钢钢管厂热轧车间工作的七六届技校毕业生,从1979年到宝钢,至今已过去了几十
也许由于自己过于普通,身边的朋友也尽是些普通的宝钢工人。我的工友很平凡。但平凡的人偶尔也会引起他人的注意。
听说我们十几位在宝钢钢管厂热轧车间工作的七六届技校毕业生,从1979年到宝钢,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听说其中的有些同志工作干得很不错,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希望我抽空了解一下,把大家这些年的情况细细地写一写,看看是否可以用。我开始有点信心不足。和他们相处已久,早就已经知道,我的工友很平凡,他们只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虽然在宝钢做了这么多年,恐怕也不会有多少惊人的业绩,恐怕也写不出什么突起的波澜。
经不住朋友的一再相劝,我决定还是化一点时间试着写一写。我想,这些当年和我一起进厂的朝夕相处的工友,尽管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毕竟在宝钢这个现代化的钢铁大熔炉里锻炼了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交给了祖国神圣的钢铁事业。今天,他们已人到中年,额头刻下岁月的印痕,鬓边露出新生的白发。在宝山这块神奇的英雄的土地上,他们洒过汗水,流过鲜血,淌过眼泪,更显露过笑容。他们的那些平凡琐碎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也许真的值得详细地写一写。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我打开电脑,慢慢地敲击着键盘,开始一字一句地认真写起来。
妻子悄无声息地给我递上一杯热茶,杯中的向上袅袅蒸腾的热气,似乎要帮着抵御这冬夜的寒冷。窗外,行人们身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静静的夜色中、在扑面的冷风里疾走;路边那小小的歌厅内,一个中年男子的有点沙哑的嗓子,正使劲地唱着卡拉OK,凝重的歌声一阵阵地灌入我的耳中——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经与你有的梦,今后又向谁诉说。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歌手姜育恒唱的那首歌——《再回首》。此刻,面对着清晰的电脑屏幕,我也正在默默地回首,在追忆着往昔的那些平凡普通而又难以忘却的岁月。
我们这些七六届技校毕业生,大多是1959年出生的。不像给我们进行传统教育的那些老革命那么光荣,身上的伤疤,常常是渡江战役或者是抗美援朝的纪念;不像1949年生的同志那么自豪,往往一开口就是“我和共和国同岁”;也不像老三届的同仁那么经风历雨——大串联,上山下乡,新疆黑河,天南地北。我们这一届的人很平凡,很普通,似乎也很倒霉。
从1966年进小学,到1976年中学毕业,我们的短短的十年学生生涯,正值中国的十年动乱,在学校所学不多,见到的却不少。我们经历了文革中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文化知识不吃香,老师没心思教,学生也不大愿意学。往往上课上到一半,就有几个高年级学生冲进教室里高呼口号,张贴大字报,使教学没法顺利地教下去。十年动乱,我们十年读书;十年读书,可惜所学不多。
我们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逐渐长大,所以我和我的同伴都很平凡。他们不是厂长经理,不是博士硕士,也不是工程师、科学家,都是一些默默无闻地劳作在钢铁生产第一线的普通的操作工人。为了适应宝钢这个现代化的钢铁工厂,为了缩短和外国钢铁企业之间的差距,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钢铁强国,我的工友们在上岗之后,带着严重的先天不足,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刻苦学习,努力充电,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成绩。他们作为宝钢这座参天大厦里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尽管很普通,很细小,细小得甚至有点微不足道,却也在竭力地为企业这个整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和大,局部和整体,个人和企业,始终是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体,个体的优劣往往也影响着整体的兴衰。两千年前,老子就说过这样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天,在宝钢集团公司挤身世界五百强跻身世界钢铁前三甲的日子里,在宝钢集团公司年产钢材数千万吨的当口,在里里外外冲着这儿掌声四起的时候,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工友,看看这些如同恒河之沙一般的日日为宝钢积极奉献着的普通的工人,或许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