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0、一个人的网吧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刚加完班,院子里的人已眠,独自哼唱着一支小曲子。星星被我的歌声惊醒,在夜空中眨眼,也的故意给自己壮胆。这是网吧。不,是课堂,是寄宿学校。我固执地认为,此时,我所来
10、一个人的网吧

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刚加完班,院子里的人已眠,独自哼唱着一支小曲子。星星被我的歌声惊醒,在夜空中眨眼,也的故意给自己壮胆。
这是网吧。不,是课堂,是寄宿学校。我固执地认为,此时,我所来到这个地方,是我们巷子口的一个叫“蓝色空间”的网吧。尽管已是子夜时分。我好奇地迈进了“蓝色空间”,只见键盘咔咔的声音,有似风过耳畔的响动。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看有近百个显示屏,在灯光下闪烁。只露出人们半个头,显示屏上,有的聊天,有的玩游戏。可是显得静静的。
在一个角落里,我见到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在边看边写东西。我感觉很惊讶,在这游戏的场所,还有读书人。
我就走到他跟前。原来他是附近建筑工地的一个民工,工人们已经撤退了,只有他与几个工友看场子。他跟我说,他是乌兰察布市化德人,高中毕业,由于家里贫困没有继续上大学,就跟着老乡到都市来打工。
他说,从小就爱好文学,在上中学时,就看了《三国演义》和泰戈尔文集。即使在工地多苦多累,他在每天工余时间都看看小说,看看诗歌。他买不起正版的书,只好到地摊上买十元一本的盗版书。“盗版书泛滥,可能与我们这些穷书呆子有关吧”。说着自己也笑出了声,我看见了他的一双大大的眼睛,年龄也就是二十多岁。看见有人看他,他有些不好意思,紧咬着自己的嘴唇。
看到没有人再注意我们,他又跟我谈了许多。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小说,象贾平凹的小说,贴近我们平民群众的生活;最讨厌韩寒一类的青春小说,做作的、过于浮躁和理想的,他离我们太远。他说,他现在边打工,边写东西,主要是反映民工生活的文章。他都是先打好草稿,再到网吧来打。现在正写的是一篇怀念工友的文章。他的工友在建筑工地上因脚踏板断裂掉下来摔死了,年仅十八岁。“他的个头只有架子高,却顶起了一枕梁;他的肋骨还不丰腴,却撑起了一个家;没有来得及拿上工资,孝敬爹妈,在向上的阶梯上跌落,地上开出一朵血花。”。好象真的看到,一个个塑料盔子下面的脑瓜,犹如飞出来的麻雀。他们聚集在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高楼上。那朴实苦涩的诗歌,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唱,人们迷醉其中,无力自拔。我的眼前出现了幻觉,那诗歌幻化成文字,幻化成电视剧,在电脑的屏幕中翻过来,映过去。在都市的夜晚,在未眠的人们的心中,这此起彼伏的民工心中的歌声,蕴涵着勃勃生,激荡着人们的心田。
在这无边的夜幕里,在这个“蓝色空间”里,我仿佛看到,还有很多买不起电脑,没有学习的场所的文学爱好者,挤在这个“蓝色空间”里。我看见他的一本书掉在地上。他连忙低头拾落了地上的书,我看了一眼。书的名字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时,我久久的注视着那个“苦”字,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包孕着苦涩吗?读《文化苦旅》真的好累,但更多的是一种充实和震憾,一种对文化的反思和探寻,正如作者所说:“苦旅,我是为了寻根,为了更多的人不再苦旅。”有多少文人,就象徐霞客一样,是行走中的文人;有多少作家,象鲁迅一样,是从困境中锻造出来的。历经多少磨难,曾经多少辛酸,终于成家成名,当然也有的自杀,殉于文学。
我从“蓝色空间”走出来,想想网吧那个民工小伙子,以及把网吧当作学习空间的人来说,我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缺乏韧劲。许多年来,在滚滚红尘间东奔西突,所以,无论身在何处,我总是刻意地捕捉生活的气息。有时是在清晨,有时是在正午,有时是在子夜。但是,无论是在何时,那令我心荡神驰的气息,有时给我心灵的撞击,灵魂的愉悦,给我带来对生活的怀想。有时会带来伤害,心灵的痛苦,对生活充满悲观和幽怨。常常是矛盾重重,承受不起压力,是那么不堪一击。让我在岁月的潮头静立着,常常默默的为破碎的文化哀悼,平静的心不断颤抖。
我躺在舒适的床上,在梦的边缘,我嗅着书香,月光轻轻覆盖在我身上。我渺小如尘埃,在宁静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