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行记
作者:山谷体时间:2025-04-20 01:18:04热度:0
导读:二OO七年入夏,与朋友们随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团来到贵州赤水。途中所见、所闻、所想,记之。一、悠悠红军路黔北赤水河,在夹岸葱笼的峰峦与翠竹间穿行,典型的丹霞地貌将此间的山色打扮得如此嫣红柳绿。在众多飞瀑流
二OO七年入夏,与朋友们随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团来到贵州赤水。途中所见、所闻、所想,记之。
一、悠悠红军路
黔北赤水河,在夹岸葱笼的峰峦与翠竹间穿行,典型的丹霞地貌将此间的山色打扮得如此嫣红柳绿。在众多飞瀑流泉间,有一个名叫中洞瀑布的地方,随行的导游告诉我们,那儿除了值得一看的“珠帘”瀑布外,还有红军当年走过的一段羊肠小道。
站在那挂“珠帘”前,举目望去,只见秀木深深的悬崖峭壁处,一条曲折的小道隐隐约约没入草间,据说那就是红军走过的小道。我想若不是当年的红军“四渡”,或许这里更多留给今天乃至后世的只是自然遗产。如今,人们来到这片土地,虽然已是平坦的公路和飞驰的汽车,坐入其间,可领略车窗外那飞闪而去山的峻峭和水的宛延。但那“路隘林深苔滑”的陈迹还在默默地向我们这群后来的子孙昭示:当年的壮烈,当年的困苦和当年的信念。不信你看,每当暴雨冲决植被,垮露出殷红的一坡土壤或一壁巨岩,那红艳艳的色彩似乎已饱浸了千万烈士的鲜血,是共和国的开创者们留给我们的宝贵人文遗产。让我们在享受这山川秀美,风景独好中缅怀他们的英雄精神;在寻求激流放漂的冒险和刺激里感受他们的无畏勇气。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思维会有许多的困惑,工作会有许多的疑难,那么,静心听一听风过处吹来红军战士行军的步履声、还在山谷中振荡的枪炮声和或许有的军号声,也许你就会豁然开朗:当年的红军长征为什么没有在黔北这片高原停下来,而是四渡之后挥师向北,摆脱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将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中国西北抗日的前沿,无疑是一次为了红军生存不得已的求变,也是一种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就是这种求变和创新,最终走出了一个共和国来。如果当年的红军领袖们仍然恪守在那里打出一片根据地的思路“打圈圈”,中国革命胜利或许还会晚很多年。因此,求变就能脱困,创新才能发展。只要把你那“难”往红军走过的崎岖小路上印证印证,就会觉得你的“困惑或疑难”不过是“一览众山小”中的“小”而已。这就是黔北赤水河的意义。
二、恐龙与桫椤树
黔北赤水河,在桫椤树的相伴下亘古到今地流淌。恐龙来过河边,又匆匆忙忙地如风般消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副副化石骨架高昂地伫立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评说欣赏;而那桫椤树依然鲜活,河水依然流淌,历史就是这样在不停地述说过去。我望着那被称之为活化石的杪椤树,想那亿万年前在这里逍哉悠哉的恐龙们,它们生活得何其安逸。温暖、潮湿和一眼都望不到边的桫椤树林呵,任由它们姿意地采。只需要疯狂地膨胀它们庞大的躯体,拉长它们细细的脖子和抬起小小的脑袋,不用求变,不用创新,就能够悠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些地球曾经的统治者哪里会想到有突如其来的灾变,它们太舒适,太幸福得退化到失去了抗击灾变,创新自救的能力,以至今天面对我们的就只剩下那副副化石的骨架。然而,桫椤树呢?在恐龙们的疯狂掠食下,把自己藏于每片叶下的孢子遍撒大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单性繁衍能力。因此,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的严寒酷暑中才得以适应而生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是恐龙们造就了桫椤树旺盛的生命力。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恐龙们恐怕确实是被自己的“幸福生活”给杀死的。不然现在,它们怎么成了我们的反面教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就是黔北赤水河的启示。
三、激流放漂中的遐想
黔北赤水河,在风生水起,乱石穿空的狭谷中逶迤蛇行。当人们仄倦了平和安逸的日子,想要释放自己被生活闭锁了很久的激情时,那赤水河上众多的支流无疑是人们寻漂的绝好去处。在雨中放漂,去体味当年红军们四渡赤水的无畏勇气,应该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幸运。尤其在那橡皮艇向下冲险滩时,全船的人都会不约而同手挽手地呐喊。当船头迎住扑面而来的巨浪,倏地一下扎进去,那浪头会恶狠狠地劈面砸下来,拽住你,仿佛要将你拖入无底的深渊。任凭你惊恐地尖叫和湿淋淋地抖颤,直到那涌浪又将你和船似从水底托出,抛起来。这或许是人得由死到生地走一遍,对生命的意义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激流放漂,虽说惊险,但沿途都给予了非常有效的安全保护,哪怕是落水,除了身上穿着彩色鲜艳、浮力好的救生衣,还会有救生员迅速赶过来。若是习水性者,玩起“打水仗”,一旦翻船,会傍着船舷上下折腾几个来回,引出一片哄笑声。总之,全无性命之虞,大不了是个有惊无险。然而,想想当年红军们的四渡,可没有放漂这般好玩儿。头上枪林弹雨,脚下激流险滩,除了需要无畏的勇气,还需要无私地牺牲和团结。同上一条船,就是一个人。团队精神须用血与火、生与死来诠释。到赤水河放漂,这才是真谛。
四、穿越历史的嬗变
黔北赤水河,在古代苗族的铜鼓号角和现代人的卡拉OK中奔流。我站在连接赤水河对岸四川小镇九支的大桥上,望着打漩儿奔来又顺流而去的江水,恍然间似看一幅幅历史的画卷。那东汉马援征夜郎、平交趾来过;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来过。“英雄无觅”,过客匆匆。往事如烟,远古的不毛之地,南蛮之壤,现已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强大的人类现代文明发展推动着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除了在边远山区的个别苗寨还能见到每天穿戴着本民族缀满珠玑璎珞和银佩的服饰的男女;或者在风景区内能见到为表演而穿戴整齐的演员们外,赤水城区及周边乡镇的街市上,年轻人都是一律现代时尚潮流的打扮。露脐装、吊带装、运动装比比皆是;网吧、酒吧、夜总会、歌舞厅、洗脚城、还有那透着重庆麻辣味的大排档随处可见;尤其是那无论大商店、小商店统统全敢叫“超市”。在大街上,曾遇到一位短衫短裤,趿着拖鞋的老人在溜狗,乖巧的“吉娃娃”总是绕着脚前脚后撒欢;我借问路,与他闲聊。他除了很热情地为我指路,还饶有兴致地对我讲这里有好吃的腊肉,鲜笋和黑豆花。他告诉我们他提前退休了,儿女去了外地打工,老俩口寂寞无事养养狗,守着“空巢”有点寄托。生活对于他就是看到网吧里挤满了年轻人,诛仙杀魔、谈情说爱;就是看到旧的楼房拆除掉,新的楼房盖起来;就是周围人们已不再十分的悠闲;就是一片“斗地主”和麻将声里夹杂的各种非议、牢骚和抱怨。借他的眼:现代城市的繁华和城市病,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