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并没有游历过名胜古迹,也没有遍行过三川五岳,一切对大自然神奇的影象都是来自于文字,与其说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之妙,不如说是文字有鬼斧神工之力,是他雕刻了大自然的魅力,而大自然在我眼中却成了一方砚台。翻开
我并没有游历过名胜古迹,也没有遍行过三川五岳,一切对大自然神奇的影象都是来自于文字,与其说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之妙,不如说是文字有鬼斧神工之力,是他雕刻了大自然的魅力,而大自然在我眼中却成了一方砚台。翻开尘封的篇章,浏览岁月的痕迹,又有多少人在这方砚台之下写下千古名作?我欣赏庄子,它把大自然挥舞得淋漓尽致,磨出了亘古不散的灵气。今天的我们仍然在大自然中,然而能够与庄子这般智慧的人又有几人?
今天很冷,与朋友一起谈天,无意之中聊起一个很古老的话题。现在人们都爱上了旅游这个东西,似乎它也标志着生活的等级,因为旅游也算一种时尚的消费吧,回来的人们总是满满的收获,数码相机里全是独特的风景搭配个人的抽象型动作,还有大大小小的旅游纪念品。当朋友给我说了他的经历后,便和我说了一大堆快乐的话,全是他们路途中发生的事情。当然我也为他感到高兴,但在此之中,还有个离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游览者,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旅行的?
似乎朋友也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他只是嘿嘿一笑,不就是好玩吗?看一看没有看过的东西。我知道,朋友收获的果实是一路的快乐,而让他真正对一个游览者作个评价似乎真的有点难为他,因为他并没有在乎自己看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他去过就行,这也是旅游业疯狂的原因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在他们眼中对于大自然的雕刻是如此的美丽和赋予神韵?在现代人的眼中,大自然却只是一副背景?
我没有真正见过多少真正的大自然奇观和特色,但当我从书中看到泰山时,我仿佛看到一个巨大的男人在用双臂支撑着整个天地。当我读到黄河时,我防佛看到一个母亲正再辛苦的孕育着着一方儿女。当我读到满山的桃李花开时,防佛看见含羞的少女在天地的屏风上飞舞。当我读到秋天的萧索时,仿佛一个年迈的女人坐在窗儿底下望着外面的行人,内心深处独自吟吟……于是我产生无数的灵感,便使用内心的笔沾染着大自然的灵气书写出一副副或是气势磅礴,或是深情委婉的诗句。
庄子倚靠在树下静静的呆坐,没有一点力气,有人问他,今天怎么了这样萎靡不振,庄子说,我并没有萎靡不振,我只是在神游罢了,你听那山谷地下吹出的声音,不正是天籁之声吗?我们如果不静静的思考,又如何能够听得见呢?庄子是智慧的,而我不知道有没有庄子那般明智。我看到秋天来了,我站在大自然的脚下,看见一阵冰冷的风吹起一片黄色的叶子,我不禁思索,离开树的叶子还会有生命吗?如果风是它的灵魂,它们又将完成一段什么样的使命?我看冬天来了,满山被寒冷啃的秃兀,坑坑洼洼,仿佛一个憔悴的老人,我又不禁思索,寒冷是一种颜色吗?如果透明是它的影子,它的肉身将在何处……是谁给了我无尽的思想?不正是大自然吗?
它是一方砚台,能磨出数之不尽的墨水,怕就怕没人愿意去磨,所以现在的好多人们只有把它收藏起来,挂在白色的墙壁上,做一副美丽的图画,或藏入华丽的盒子,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游览者说不出的东西,或许这样显得更为珍贵吧!不,我绝对不能这样,它既是一方砚台,我便要将它磨出墨水来,即使泼得不那么浑然天成,但也不不失为一种辜负吧。你看那《兰亭集序》,王羲之在鹅的启示下得到了挺而有力的笔法,写出了千古名作,不正是这方砚台磨出的墨吗?
在庄子的书中,解牛的屠夫,有一把刀藏在心中,别人的刀数年换一把,他这个屠夫的刀却一生只换一把,因为他熟悉了杀牛的套路,每一根骨头和每一屡筋的位置都在他心头铭刻,而这把刀划过心中的牛肉时,发出的每一种声音都清晰的涤荡在耳边,即使不杀牛,屠夫的心中也随时可以明确杀牛的方法。我试着去学那屠夫的境界,我在心中开始凝练出一支神奇的笔,我用大自然磨出看不见的墨水,包裹在心的中央,一点一点的沾着,一点一点的挥洒着。即使我不出门于千里之外,那不可复制的大自然奇观也在我的心中,包罗万象。或许这就是道家的有容乃大,无为最佳吧。
笔到这里,我防佛闻到一股浓浓的墨香,散发着春夏秋冬永不枯竭的味道。不知道从哪里渗出来,好像是心里,但我的心里现在很暖和,没有那冰冷的气息。我一边猜测,文字一边告诉我答案,对了,是文字,文字飘出了浓浓的墨香,那又是谁墨出的墨水呢?也是文字告诉了我答案,是大自然。我好像又听见一种声音,是磨墨的声音,就好像庄子在树下的感受一样。不,还有一种数落声,数落着我不应该将自己比喻为庄子,似乎在抬高着庄子的门面,庄子也是人,他既然能感受得到,我们平常人为什么感受不到?对了,我太投入了,或许是情不自禁吧,但我真的感觉不到有人在好好的使用大自然这方神奇的宝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