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浪漫三月说桃花——春日里最古典的心意每年的桃花节来临之时,和煦的春风便染绿了水畔的芳草,也唤醒了那些久远而又温暖的爱和思念,青衫长衣留下的浅唱,罗裙素手写不尽的记忆,都和着缤纷的繁花,在烟雨朦胧中旖旎
浪漫三月说桃花
——春日里最古典的心意

每年的桃花节来临之时,和煦的春风便染绿了水畔的芳草,也唤醒了那些久远而又温暖的爱和思念,青衫长衣留下的浅唱,罗裙素手写不尽的记忆,都和着缤纷的繁花,在烟雨朦胧中旖旎。在青山水影的旧梦里,中国文人赋予了桃花太多的内蕴,她袅袅娉娉地走过诗经,走入唐韵,远山远水踏进幽静古寺,也飘向海外仙岛迎接最初的东风,年年岁岁,都带着最美的情谊到江南古巷、山南塞北聆听不同的蛩音。

(—)最初的诗行,祝福殷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初的桃花诗,是这首《周南.桃夭》,安意如这样问《诗经》:“你是要灼灼容颜,还是要宜其室家”,带了些世俗女子的可爱与伶俐,可是,我只愿长久的把它当做最简单的新婚祝词:
枝叶繁茂的桃树,花朵开得烂漫耀眼。
美若桃花的新娘嫁过来,新家美满而幸福。
枝繁叶茂的桃树,桃子丰润结满了枝头。
美若桃花的新娘嫁过来,新家和美又温馨。
枝繁叶茂的桃树,叶子染翠多么茂密。
美若桃花的新娘嫁过来,子孙满堂家庭兴旺多喜气。
三月的桃花烂漫芬芳,远处是袅袅炊烟的村落,黄昏的阡陌,从桃花深处走来一支送亲的队伍,抬着酝酿了二十年的女儿红,酒的香味飘满了桃林。那美丽的新娘正如从树上刚刚请下的桃花,舒展而又生动,含羞轻拢一生最美的罗裙,坐在辘轳而行的嫁车上,整个春日在人们的笑声中翩翩灵动,万物有情,悠然的爱意映在老人、孩子的笑容里,那么原始、质朴而富有生机。
在欢喜和祝福中拥有一次真正的相约黄昏,由父母膝下任性的小女儿就要蜕变成端庄贤淑的妻,桃之夭夭只是繁花一场,从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夫教子和和美美,一起享受春风,一起面对风雨,在平凡的日子里一起品味细水长流的温情,直到光阴老去。这就是人世中最浪漫也最真实的幸福,爱情它不是天上的神话,就是在如花的人生季节里嫁了想要嫁的人,在一粥一米里品味彼此的温柔,再看着天真活泼的儿女成长,平平安安,充实快乐,无限美好。
《诗经》三百篇,关乎男女爱情的故事,篇幅不少。而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的,《诗经》三百篇,情思绵绵,却了无邪念。美好的情感,如三月的桃花,明媚、纯洁、无瑕,铺满尘世的每一个角落,在烟花三月翻开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诗篇,总想去看看开遍陌上的桃花,然后将春天收藏在心里。

 (二)精神之源,那些落英缤纷
如果说桃花在诗经里表达的是对人生幸福、平安、长寿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向往,那么到了陶渊明这里,无非也是深受影响: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世上情花万种,陶渊明独选了这落英缤纷的桃花来表达忘忧之情。《四库全书?御定广群芳谱》中记载:“皇禁苑中初有千叶桃盛会,灿漫芳菲,其色甚媚,低于贵妃日宴于树下,曰: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消恨。”看来,将桃花作为至美忘忧之花,也是古人心之所向了。那么就此创造一个可以真正忘忧,可以寄托理想的桃源世界吧!
陶渊明不再把目光锁定在令人烦扰的现实中,他用近乎朴素的笔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虚幻美丽、长期与社会隔绝的奇异画卷。这里没有黄药师横吹洞箫碧海潮生曲带来的情逝孤寒,也没有茶煮桃花悠然雅致的浪漫,这里土地平旷走起来不会平平仄仄,这里绿水环绕流过家家户户滋润着颗颗质朴的心,温柔的和风轻拂田野一派安然生息,池水映红了桃花,也映绿了竹林,远远近近的田间小路上走了无限欣喜的人,鸡犬相闻,惊了梦境,在这落英缤纷的季节忘了人生浮沉的韶光点点逝去。
此时,可以暂时忘却外面世界“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的破败荒凉;可以忘却“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所见之处的满目疮痍;可以忘却“御冬足大布,粗系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的哀怨悲戚。桃花源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劳动不再单纯的只是作为追求温饱的途径,而是成为了老少皆得其宜的乐事。
让现实中那些“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统统远去,在桃源中,大家“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人与人之间毫不设防真正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连对素不相识的渔人也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甚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可是,梦想再美,也只是梦境,而这位被如此厚待的渔人,是怎么回报桃源中人的呢?他用的是“扶向路,处处士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的背叛行经,每当读到这里,都叹息世人的贪求。陶渊明是高明的,他营造了这个幻境,然后用赤裸裸的现实告诉你即使这个世上真的有一个桃花源,等待它的也是被侵吞的宿命。
后人的解读中也就把桃花源中的民风淳朴,风光迤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阶级统治,没有战争纷扰,躬耕自食能够安居乐业的场景当做一种愿景:这是令人渴慕的大“家”,是家庭之家、自然之家更是精神之家。
作为精神之家的源头,对后世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评价说陶渊明有三大奇文:一是《归去来兮》,二是《桃花源记》,三是《五柳先生传》,而这三篇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桃花源记》,特别是唐代,大量以桃花源为题材的诗歌涌现。
如李白《古风》中写道:“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里的桃花隔岸隔水,空幻而飘渺。王维《桃源行》里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好一汪浸满诗情的桃花水,不用去寻找那梦里的仙境,在这样的芬芳里就可以卸下生命里所有的烦扰和沉重。
还有很多人把桃花当成故园的象征,把桃源的精神文化内涵具化为“家园”,更贴近生活,更有了诗的意味,桃蹊柳陌、李白桃红,一切都那样生机盎然,折射着盛唐的气息。刘长卿曰:“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