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检察日报》走过20个年头的风风雨雨。20年中,她从一颗破土的坯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今这棵大树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全体检察官眼中一道亮靓丽的风景、成为全体检察官心坎中的痴心朋友。这是真心话,不掺一
《检察日报》走过20个年头的风风雨雨。20年中,她从一颗破土的坯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今这棵大树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全体检察官眼中一道亮靓丽的风景、成为全体检察官心坎中的痴心朋友。这是真心话,不掺一一点虚情假意,因为有20年的相聚与坦诚地倾诉,我们便有了牢不可破的亲情、友爱、信赖。这种亲情、友爱、信赖就像阳光那般温暖,让喜悦更加喜悦,让烦恼不再烦恼,让绝望淡为烟云,时时刻刻安慰着、鼓励着我走出人生的断崖。
我不能忘记1992年的那个冬天,一张《中国检察报》伴随着呼啸的北风和满天大雪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喜了,迫不及待地捧在手里读了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多么亲切又多么温馨。我所在的起诉科有11个人,互不相让地争看这份珍贵的报纸。平凉是个小城市,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渴盼通过这份报纸了解检察动态、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反腐情况。实在是好啊,报中刊载的大案要案鼓起了我们严格执法的信心和决心,经常以大案要案为典型,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检察工作中去。我们也经常对案例进行分析,广泛讨论,因观点不同争吵得面红耳亦。
我已是多家报纸的通讯员,已有400多篇新闻作品刊出,还获过十多次新闻奖。但自从有了《中国检察报》,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祈盼着能早日加入到自己报纸的行列中。愿望实现了,1992年5月24日我拿到《中国检察报》通讯员证。我知道,我从此多了一份重担,多了一份责任,又同时多了一份荣耀。我常想,我拿什么奉献给她?虽然我有写稿的经验.但又怕自己平庸的水平难以让她满意:但母不嫌子丑,我的心是踏实的。我频频向《中国检察报》投稿,像孩子似的等待着有一份回报。失望、失望,稿件石沉大海。我闹情绪了,埋怨自己的报纸为什么不登自己人的稿件,甚至有一段时间堵气不再投稿。可我还是被这份报纸深深吸引着,为她思恋、为她苦脑。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热情与执着,我的稿件终于登在了不太起眼的版尾或中缝,但我从此获得了一种自信和力量,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为了真正了解认识报纸的内涵,我仔细研究每个版面的内容,开始针对性地写稿,并且下功夫使文字简练,主题鲜明,能够体现出基层检察院工作的实质。就这样,我的稿件质量开始提高,从刚刊登的几十个字,逐步发展到几百字,几千字。
作为通讯员,我在尽自己的义务。从1995年开始,我所在的平凉市检察院除本院订阅该报,还派出我和报道组及其他成员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宣传订阅该报,院里还为40名
聘请的检察助理员免费订了报纸,使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宣传到众多的阶层。改为《检察日报》后,我们经常地把该报贴在宣传栏里,吸引了更多的群众看报。实事求是地说,《检察日报》不但宣传了法律政策,而且对各类违法行为也是一种警示,而对检察官来说则是朋友,是前进道路中的明灯。
在我写稿的生涯中.总离不开一批热心的编辑。他们有:张晓、孙丽、刘继纯、刘勇、郑健、彭程、刘洋等。他们是大报的编辑,但没有丝毫的傲气与架子,对我这样一个无名的写稿者给予了特别得关爱。孙丽与刘勇看到我的稿件,或写信或打电话提出修改意见,对较为满意的稿件时时送来热情和鼓励。孙丽在给我的来信中强调:你在基层工作,熟悉检察业务,非常欢迎你写反映检察官生活的稿件。于是我写出了《出门想家》、《七里店》、《野杏树》》等十多篇反映检察官生活的散文,传记、诗歌。1999年,检察文学笔会在成都召开,《检察日报》给我发来了邀请函,孙丽又亲自打电话给我的检察长,均因差费太紧张没能成行,但我永远记着这份情,始终无法忘却。刘继纯在编“法治评论”版时准备发我的一篇长篇,因缺乏背景资料给我打电话,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我专程采访了案件受害人,用传真发给了刘继纯。稿件登出来后效果非常好,在我们全区检察系统引起了轰动。
我是一个忠实的读者和热情的写稿者,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给报社每年都要提十多条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比如多搞几次征文,加大通讯员的发稿量,对通讯员加大培训等。
《检察日报》是基层检察院的“文件”、“声音”。统领着我们把握方向,公正执法,从披露的各类报道中,我们既总结着反腐的经验,又吸取着深刻的教训并为之反思。有了这份报纸,我的视野宽阔了、思维敏捷了、政治敏锐性更强了。我敬重和感谢《检察日报》每一位采编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