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这故事的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
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这故事的开篇一首诗说道: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于是才有王安石这三难苏东坡之故事。
这其中的一难便是:菊花究竟何时落?
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坡前来拜访。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
苏东坡到了黄州,只不过是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又到深秋。一日风急过后,苏东坡于去后院观赏自己栽培的黄金菊。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观赏。他们来到后院一看,唬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没说出话,只见满地
铺金菊花片。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为什么要放任他到黄州,就因不懂装懂,胡乱续诗而为。原来天下真有落瓣的菊花。苏轼仰天长叹:“菊花误我!”这时才真正佩服王安石的博学多闻,回京后主动向王安石认错,承认自己眼界不宽,错改了丞相的诗。并且自己也写出了“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梅落英”的诗来。
据说,这种菊花叫“落瓣菊”,只有黄州有,而且只有赤壁岩下第三道岩坎上的菊花才落瓣,是非常奇特的花种。不要说苏轼不知,即使当地人,见过这种菊花的也不多。
这个故事与历史的真实相对照,虽然有着太多的戏说成分,但我相信落瓣的菊花一定是有的,只不过像屈原、王安石那样的学问家,能细心观察、留意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象苏东坡这样的大学士,能在此事上丢丑,可见一斑。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世间的现实存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光怪陆离,学习无处不在。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项橐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为人处事、做学问中养成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学风,才能有所上进。
现在,让我们抛开这一话题而不论,既然故事中是在以菊花说项,那么就让我们漫步菊花王国中来对中国菊花进行一番探讨,如何?

菊花,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
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公分,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有柄,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
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2.5-20厘米,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於茎枝顶端;因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
花色则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状花;花期9-11月。
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花后茎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茎再发生孽芽。
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名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是中国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三千多年来她一直以型色多变,品种繁富,格调高洁,誉贯古今,艳称中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今天,我们所观赏的菊花也是从野生菊中经过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辛苦而培育出来的,栽培历史迄今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
到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

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造抉荔宫,搜集南方花木,就有各种菊花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