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现在,一提周立波,人们十有八九会想到那个“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没错,该周立波,才思敏捷,反应机灵,掌控舞台能力强。不管是他以前在上海电视台的成名“栏目”《壹周立波秀》,还是后来他“加盟”(其实是
现在,一提周立波,人们十有八九会想到那个“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没错,该周立波,才思敏捷,反应机灵,掌控舞台能力强。不管是他以前在上海电视台的成名“栏目”《壹周立波秀》,还是后来他“加盟”(其实是嘉宾主持)浙江电视台以后的《中国梦想秀》,人们都能一睹这个个子不大,长相也算不上如何威猛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的风采。而且,屡屡能够让人觉得“满意。”尽管周立波的粉丝很多,但是,萝卜白菜各人喜爱,何必忌讳呢,反对或者讨厌周立波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然而,不佞在这里,要跟诸位聊的则是作家周立波。那个1908年诞生于湖南益阳,卒于公元1979年的作家周立波。那个曾经创作过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的作家周立波。那个曾经创作了《铁门里》、《禾场上》、《山那面人家》、《湘江一夜》等优秀短篇小说的作家周立波。我购买得相对比较早的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一部曾经荣膺“斯大林文学奖”的《暴风骤雨》。一部反映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章节,迄今为止,我依然会背。特别是那个清新的别具一格的开头,我甚至随时可以出口成诵:
“七月里的一个清早,太阳刚出来。地里,苞米和高粱的确青的叶子上,抹上了金子的颜色。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
让我感觉诧异的是,周立波,一个湖南作家,怎么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东北方言操练得如此得心应手?该作品对于东北方言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暴风骤雨》,每个页面的“天地头”的“地部,”几乎对于每一个东北方言都有注脚。由此可见,作家在写作这部书之前,深入生活的用功程度。那真的是把心与广大的人民大众融在了一块。
《暴风骤雨》篇幅不是很长,三十多万字,分成了上下两部。这是一部不佞非常喜欢的书。让人不解的是,这样的一部优秀长篇,在新世纪之初,某些部门联合发起的《百年百部优秀文学图书》的评选中,居然榜上无名。在“燕山出版社”组织发起评选的“世纪文学六十家”的评选中,周立波居然也被遗漏。一些所谓的文学奖或者说是优秀图书的评选的偏颇,由此可见一斑。
窃以为,在中国老一辈的作家队伍当中,有三个写作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柳青,赵树理,周立波。在后面或许还可以加上孙犁。稍后,还有李准(《黄河东流去》的作者)。浩然(《金光大道》、《艳阳天》的作者)。刘绍棠(《蒲柳人家》作者)。柳青,赵树理,周立波,三位作家的文笔,都有一些幽默诙谐的特质。三人都非常善于调侃。比如周立波的短篇小说《麻雀》。一个“罪犯”进入监狱,在牢房的墙壁上,有人用指甲刻了几个字:
“不来此地非好汉,再来不值半分钱。”
作者借用“犯人“的嘴说:
“那么,我今天就是好汉了。”
还有,《暴风骤雨》,一个工作队员,跟给他们赶车的一位七十多岁依然无儿无女的老汉老孙头开玩笑说:
“没关系,你老婆还会生的。八十八,还能结瓜呀!”
让人忍俊不禁。周立波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更是反映湖南乡村生活的斑斓画卷。周立波的不少短篇小说,堪称如诗如画,充满泥土气息,充满“茶子香”的味道。比如周立波的短篇《张满珍》,《山那面人家》。尤其是《山那面人家》,且看这个短篇的开头:
“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户人家的婚礼。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去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
作品的开头,稀松平常,如拉家常,娓娓道来。没有悬念,没有噱头,更没有故弄玄虚,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这个短篇的伟大。这个短篇不佞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觉得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后来,这个优秀短篇被选入多个经典小说集。粉碎四人帮以后,周立波拖着老弱之躯,在病榻上完成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姜是老的辣,一举荣膺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一等奖的殊荣。
文革期间,周立波跟不少遭到不公正待遇的作家一样,被公开点名,打成了“黑帮。”徒然损失了十年宝贵的光阴。粉碎四人帮以后,周立波老骥伏枥,依然在构思,准备创作一部反应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万里征程》。1979年周立波溘然去世,徒留遗憾。
周立波,周立波,“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作家周立波,孰高孰低?孰轻孰重?现在,打开《搜狗》或者《百度》,“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的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乡土作家周立波,甚至变得有些被“湮没。”
一次,我去东城新华书店,在陈列文艺书籍的书架上,一眼看到有周立波的书,立马拿了一卷在手。一看,原来作者是“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