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中国文学史出现过三次高峰,而这种高峰背后隐含着重大历史原因。中国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是个很奇特的时代,天下纷乱却不大乱,诸侯相互征伐而又尊王。诸子学说各执一词,相互攻击。这个时代出
中国文学史出现过三次高峰,而这种高峰背后隐含着重大历史原因。
中国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是个很奇特的时代,天下纷乱却不大乱,诸侯相互征伐而又尊王。诸子学说各执一词,相互攻击。这个时代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学说。原本,周代延续夏商的宗法制治理国家,但是到了春秋时代,社会面临着于夏商末年相同问题:即由宗法制形成的诸侯国因时代久远,诸侯之间的亲属关系已淡漠,而周朝王室衰微,不能控制诸侯,导致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宗法制以血亲关系治理天下,实行分封制,诸侯嫡长子继父亲爵位,庶子降低一级爵位,庶子之庶子仍然降低爵位,直至降到小民,故而民是庶子的庶出来的所以叫庶民。在那个时代爵位大致有:王、侯、卿大夫、大夫、士、庶民。爵位越高就拥有更多的特权,而像士这种低级的爵位已经没有什么特权了,而富裕的庶民也可以享受士的待遇。在宗法制度中,士可以当兵,鼓而兵又叫士卒或士兵,而庶民只能作奴隶,但是到了春秋末年,铁器出现了,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一部分奴隶在生产力提高的状况下解放出来,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对原有的政治制度构成威胁,这时候各国变法,实行地主剥削农户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奴隶,而在经济制度改变之后政治制度也要发展到与之相适应的程度。
诸子散文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诸子散文提出了各种社会形态,最终在汉武帝的时代确立的儒家思想。从春秋时代到汉武帝的时代,这期间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天才史学家司马迁,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旧有的封建奴隶制度和新兴的专制地主地主之间的矛盾(1),这段历史分为三段,第一段从春秋开始到秦国统一并实行郡县制度之时。这一段时间地主阶级兴起,原有的宗法制社会解体。第二段是从汉高祖统一天下到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段时间宗法制有着小规模的复苏,但终被彻底毁灭,保障了专制主义的绝对权威,其历史征兆表现在七国叛乱被彻底的镇压。第三阶段是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胶着时期,极权可以确立,但亲缘不可改变,这就注定了无论集权到什么程度也无法彻底毁灭宗法制。此段时间约从霍光当政到汉献帝禅让。其间的光武中兴表明宗法制度下衍生的家族文化已经和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相调和,但是并不能消除其中的矛盾。不过我们可以发觉,专制主义已经由极权向整个贵族阶层扩展,逐渐的出现了一个掌握实权的阶层,而这个阶层又以宗法制度,以儒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
到汉灵帝的时代朝臣一派系,外戚一派系,宦官又成一派系,似乎有点三权分立的味道,而当曹操死之后,曹丕夺权之后立即承认各个贵族的权益,实行门阀制度。从魏文帝开始到隋文帝实行科举制,这段时间是中国文学底二次高峰的前奏。中国文学在这段时间出现了魏晋风骨,这是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更是个文学垄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皇帝并不总是大权在握,各名姓大族都要插一手,曹操掌权的时代还可以唯才是举,这个时代出现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之后竹林七贤有几个就是建安诗人的亲属。建安诗人虽然诗风高古,其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更有着吞食天地的气魄,自是心怀天下的胸怀。至于曹丕亦古直,不过胸怀已无其父之广阔,曹植虽为历代吹捧,其诗文文才斐然,然其胸怀气度远不及父兄。曹丕作《典论论文》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恰是如此,曹丕一死,江山就落如司马氏的手中,而他实行的门阀制度也保留下来。这种复古的制度显然的不合时宜,但这种制度却符合人情,司马氏对本姓大肆封王,然而,虽是同族,攻伐却不断,而皇帝就不得不重用大族士人来平叛,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氏族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而由门阀制衍生出来九品中正制度拒绝寒士进入政坛,又构成当时社会的又一矛盾。皇权与门阀的斗争,皇权与分封诸王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着晋代,由于分封诸王的存在,西晋的灭亡并没有彻底清除司马氏的力量,于是有了东晋。两晋的文人多因自己是贵族,对皇权很蔑视,这种蔑视在其后的时代一直延续,皇权一直是衰弱的,而氏族们又不允许寒士进入,氏族们受到的教育很好,故此一个家族能延续风雅的传统,他们生来就有世袭的爵位,根本不需要为衣食发愁,所以没什么事情就写写诗文,练练字,骂骂皇帝,发发牢骚,这时候确实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不过也是垄断文学的时代,世上尊重的首先不是有才华的人,而首先是有身份的人。其实质与建安时代曹操引导的思想是相悖谬的。
南北朝对峙的时代,文学更加衰败,文学的垄断导致了文学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当宫体诗成为时代的主流的时候,文学已无前景可言。但是这个时代,文论却得到长足的发展,《文赋》《文心雕龙》的出现无疑给这段文学史添上了最耀眼的明珠,虽然这两部书写得很好,但其对文辞的雕饰明显受到当时文风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统一并非局限与国土意义上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立即统一钱币,度,量,衡,甚至于服饰。这是适合专制主义。之后的宗法制复辟显然不合历史潮流,但在没有能取代这种制度的制度出现的时候,历史也没有选择。这种制度使中国社会在几百年间一直动乱。杨坚统一中国之后,如果还延续以往的制度,那么统治依旧不会稳定。杨坚创立科举制度,这对宗法制的关系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隋文帝并没有适时的打压原有的门阀,导致最后失去江山。李唐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唐朝初年打压关垄贵族,从而形成了以唯才是举为基础的科举制度与极权制度相融合的稳固体系,但是这种体系在安史之乱后被破坏,各地的节度史不服中央管制形成藩镇。藩镇是一种封建性的政治存在形式。父死子继,以一家族管制一方。上古时候,人们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意识,那时候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汉代的查举制度到了魏晋就彻底成了某些家族继承官职的形式。唐代延续隋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宗族制度和封建性权利的形成,但由于属于形式的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层次不相一致,在晚唐出现类似分封的状况就不足为奇了。大唐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是空前的,也是后来不能超越的,其